朱翊钧沉默地站起身,脚步略显迟缓地走出了暖阁,回到了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乾清宫正殿。
那本掉落在地的兵要地理志被内侍小心翼翼地拾起,放回御案。
朱翊钧在那冰冷的、象征着无上皇权的龙椅上坐了片刻,才对一直屏息跟在身后的陈矩吩咐道:“传朕旨意。”
陈矩连忙躬身,凝神细听。
“靖国公戚继光,功盖寰宇,国之柱石。着追封为 ‘武宁王’ ,赐谥‘忠武’,配享太庙。”
“武”字彰显其赫赫军功,开疆拓土……
“宁”字则暗合其平定海疆、绥靖北疆、终致国安民宁的不世之功。
“忠武”更是武臣极谥,可谓哀荣至极。
“命礼部、工部、鸿胪寺即刻会同办理武宁王丧仪,一应规制,依亲王例,务必隆重,不得有误。”
“传谕,因武宁王薨逝,朕心哀恸,今年除夕及元旦之赐宴、庆典,一并停止。百官素服三日,于各自衙署或府中静默致哀,不得宴饮游乐。”
陈矩心中凛然,连忙应下。
追封异姓王已是殊恩,辍朝辍宴,更是极高的礼遇,这意味着皇帝将以近乎皇室成员的规格来哀悼这位老将,同时也强行将整个帝国的节庆氛围压至最低,以匹配这位擎天巨柱陨落带来的震动……
戚继光在朱翊钧心目中,可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
另外一个能打的李成梁,可是远远比不上的……
“还有,朕……要亲撰祭文,现在就写,研磨……”
“是,皇爷。”
随后,朱翊钧在乾清宫中,亲笔写了一篇祭文。
写完之后,他看了又看。
这个时候的朱翊钧脸上,才有了些许悲伤。
“皇爷爷,父皇,留给朕的忠臣,一个个都已经离朕而去了……”
虽然现在的李成梁,依然在倭国镇守,生龙活虎,但天子的这句话倒也不是胡说。
最起码,在朱翊钧这里。
李成梁是猛将,但却不是纯粹的忠臣,他也是时时刻刻防备着的。
写完祭文之后,朱翊钧又将太子召来,想让太子前往代替自己祭拜一番戚继光。
太子欣然受命。
万历二十五年的春节,是近十年来,北京城最为冷清的一年。
本已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的北京城,仿佛被瞬间抽走了喜庆的色彩。
本来,朱翊钧的旨意只是针对官员,编制内的人。
各衙门府邸迅速撤下了红绸灯笼,换上了素净的装饰。
官员们接到谕令,纷纷换上素服,脸上也收敛了笑容,整个京城陷入一种肃穆的沉寂之中……
可是气氛烘托到这了,很多百姓也被影响了。
靖国公府顿时成为了整个北京城的焦点。
府门内外,巨大的白色幔帐垂落,上用黑丝绣着巨大的“奠”字。
门前左右立起高耸的铭旌,上书皇帝亲赐的“功昭日月”与“国之柱石”。
灵堂设于府中最为宽敞的正厅,已被彻底改造。
所有彩色装饰尽数撤去,梁柱、门窗皆以白布包裹。灵堂正中央,悬挂着巨大的白色灵帏,帏前设祭坛,香炉、烛台、花觚、贡品盘等一应俱全,皆为素铜或白瓷所制。
祭坛之上,香烟缭绕,粗若儿臂的白烛日夜长明,火光跳跃,映照着后方灵牌上赫然书写的“大明敕封武宁王讳继光戚公之灵位”。
戚继光的遗体被恭敬地安置在御赐的金丝楠木棺椁中,棺木厚重,漆色沉暗,上面覆盖着象征极高荣誉的明黄色龙纛,这也是特赐殊荣。
他身着御赐的蟒袍,其纹饰与规格已远超寻常公侯。
遗容经过宫廷仪容官精心整理,依旧带着那丝梦中的安详与隐约的笑意,仿佛只是在一场宏大的征战胜利后沉沉睡去。
皇太子朱常澍亲临吊唁之日,是整个丧仪中最为隆重的一环。
等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初五,太子身着青色织金云龙纹素服,仅以玉冠束发,仪仗精简却威仪天成。
卤簿前导,净街开道,太子车驾在众多侍卫和内官的簇拥下,缓缓行至靖国公府门前。
府中上下,以戚继光子侄为首,皆披麻戴孝,跪迎于府门之外。
太子朱常澍下车,面容沉静,步履沉稳,在礼官引导下,穿过跪伏的人群,步入庄严肃穆的灵堂。
灵堂内,百官早已按品秩班列,鸦雀无声。
太子至祭坛前,亲自上香,三奠酒。
随后,由鸿胪寺官员高声朗读皇帝亲撰的祭文,追忆戚继光一生功绩,从东南抗倭到北御蒙古,直至跨海平定倭国,天子称其“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半壁赖长城之雄镇”。
“虽古之卫霍,不能过也”。
读毕祭文,太子面向灵柩,郑重地行了四拜礼。
这是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规格的祭奠。
礼毕,太子又亲自安抚了跪在一旁的戚家遗属,温言勉励,嘱其节哀,并传达了皇帝的抚恤之意。
这一系列举动,完美体现了皇家对功勋卓着老臣的尊崇与恩眷,将葬礼的哀荣推向了顶点。
发引之日,场面更是浩大堪称国葬。
庞大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旌幡蔽日,仪仗森严。
由京营精锐组成的护灵卫队,盔明甲亮,神情肃穆。
前导的诰命亭抬着追封武宁王的诏书,其后是皇帝亲赐的“武”字大旗和代表其一生功业的各色旌旗。
纸扎的兵马仪仗、亭台楼阁,规模宏大,栩栩如生。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由一百二十八名壮夫抬行的巨大金丝楠木灵柩,棺上覆盖的明黄龙纛在冬日黯淡的阳光下依然醒目,这已是超越常规的殊荣。
京畿百姓,无数人自发素衣夹道跪送……
最终,戚继光。
大明武宁王,被安葬于朝廷敕建的、规模宏大的墓园中,并没有将其送回山东老家。
他的神主被恭送入太庙,陪伴在历代帝皇之侧。
这场极尽哀荣的葬礼,由皇帝下旨、太子亲祭、百官致哀、万民送行,集齐了人臣身后所能想象的所有尊荣……
朝廷将武宁王戚继光的陵墓,特意选址于皇家陵寝区域的外围,天寿山苍茫的臂弯之中……这并非随意安置,而是朱翊钧早就安排好的,从戚继光返回北京城后,陵墓的修建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爱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爱言情!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