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也是,要不咱们想个办法试一试?”
三姐妹围坐在一起,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襟,眼神里藏着几分跃跃欲试。
原本只是随口提及的话题,此刻竟让她们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琢磨起来,连窗外掠过的风都似带着几分期待,卷着帐篷外的草屑轻轻落在案边。
“报告指挥官,塔拉滋已抵达!”
通讯兵的身影裹挟着草原的湿气闯入帐篷,神情严谨得像刻在冰面上的纹路,双手递上的急报还带着油墨的新鲜气息。
“104师先头部队已按预定计划向齐姆肯特进发,目前行进顺利,未遇抵抗。”
赵国强闻言,指尖在地图上塔拉滋的位置重重一点,眸中闪过几分灼热——长久以来坐镇后方统筹调度,耳畔虽常闻战报,却少了亲临战场的枪炮轰鸣,那份属于军人的热血早已在心底翻涌。
“传我命令,警卫旅塔拉滋不做停留,全军全速向齐姆肯特开进!”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帐篷外的马蹄声、号令声随即此起彼伏,整支队伍如同上弦的箭,即刻便要向着新的目标疾驰。
六月的草原像是被老天爷打翻了墨绿的染缸,碧草疯长至腰际,每一寸土地都透着蓬勃的生机。
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草叶上凝成晶莹的水珠,风一吹便簌簌滚落,打湿了华夏军第11军112师将士们的裤脚,却丝毫未减队伍的行进速度。
当巴甫洛尔达的轮廓出现在视野尽头时,将士们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可这座边境城市却像卸下了所有防备,城门大开,街道上空无一人——罗刹军队早已弃城撤离,整座城静静等候着新的接管者。
112师兵不血刃便进驻城区,这样迅猛的推进速度,连赵国强收到战报时都略感意外,而这一胜利恰好为113师进攻卡拉千达扫清了侧翼障碍,让后续作战的战略布局愈发清晰。
卡拉千达作为哈萨克地区的重要枢纽,人口构成早已在岁月流转中悄然变迁。
哈萨克族虽仍是这片土地的主体民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却始终未能执掌行政大权——罗刹人凭借武力与政治手段,将这里的治理权牢牢攥在手中,大量罗刹民众的迁入更让他们成为当地第二大民族,形成“主族无权,客族掌权”的特殊格局。
当113师的先头哨骑探得罗刹驻军撤离的消息后,大部队随即浩荡入城,街道两旁的哈萨克民众悄悄推开窗棂张望,眼神里既有对陌生军队的警惕,也藏着对政权更迭的复杂情绪。
随着巴甫洛尔达与卡拉千达相继被收入囊中,第11军的作战重心迅速转向阿斯塔纳——这座汇聚了数十万人口的北方重镇,不仅是哈萨克北部的交通要冲,更是罗刹人在北疆经营多年的核心据点,拿下这里,便意味着华夏军彻底掌控了哈萨克东北地区的命脉。
华夏军的铁蹄踏向阿斯塔纳时,依旧未遇像样的抵抗。
罗刹守军早已无心恋战,在华夏军抵达前便仓促撤离,114师整建制入城接管,街道上很快迎来了华夏军的巡逻队,宣告着北疆防线的彻底稳固。
此时的塔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蜕变。
作为华夏军西线的核心补给基地,短短两个月里,这座昔日的边境小城便换了模样:
砖瓦厂房顺着铁路线拔地而起,烟囱里冒出的青烟与草原的晨雾交织;木质仓库绵延数里,门板上的铁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里面堆满了粮草、弹药与御寒衣物;
汉族工匠、迁徙民众与被俘劳工源源不断地涌入城中,夯土声、锯木声、吆喝声日夜不休,将沉寂的小城搅得热气腾腾。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据点,更成了支撑西线作战的后勤中枢,每一块砖瓦、每一间仓库,都在为后续的疆藏征途积蓄力量。
接赵国强命令,第13、14、直至28军于塔城完成集结整编。
首批出发的13军肩负着开辟疆藏通道的重任,十万将士告别塔城的烟火,自城南下,经阿克苏时恰逢瓜果飘香,途经阿图什时掠过戈壁风沙,最终抵达叶城——这座镶嵌在昆仑山北麓的古城,历来是进出西藏的咽喉要道,过往唯有商队的小径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狭窄得仅容两马并行,一旦遇上风雪便会彻底阻断。
13军抵达后,立刻与调拨而来的工程兵汇合,一场声势浩大的道路拓宽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炸药开山的轰鸣震彻山谷,烟尘如同灰色的巨龙盘旋升空,将湛蓝的天空染得朦胧;迫击炮精准地轰平沟壑,碎石飞溅间,原本陡峭的山坡逐渐变得平缓;
十万大军分成数十个作业段,铁锹与镐头起落如飞,将士们的额头上渗满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便被蒸发。
高原的日光格外炽烈,晒得将士们皮肤黝黑,嘴唇干裂,可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计——他们知道,这条道路是通往西藏的生命线,早一天修通,后续部队就能早一天进驻,边疆的稳定就多一分保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以红警踩列强请大家收藏:(m.2yq.org)我以红警踩列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