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内的号舍排列如棋盘,张时安坐在狭小的空间里,脊背挺得笔直。
九月的晨光透过号舍顶部的缝隙洒落,在他面前的青石砚台上投下斑驳光影。
随着鼓声三响,朱漆大门轰然关闭,沉重的门闩落下声在寂静的贡院内格外清晰。
"乡试第一场,贴经开始!"
考官洪亮的声音在巷道间回荡,随即有差役捧着试题牌缓步走过。
张时安深吸一口气,墨香与号舍经年累积的桐油味钻入鼻腔。
他抬眼望去,只见黑漆试题牌上以朱砂写着今日的考题范围——《四书》《五经》全章。
"果然如此。"
张时安心中暗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青石砚台冰凉的边缘。
乡试的贴经不同于院试,不仅要求默写经典原文,更会截取段落、打乱次序,甚至故意挖去关键字句。
考察学子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理解深度。
张时安接过素白宣纸装订的考卷,轻轻展开,只见第一题便令他瞳孔微缩: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下接何句?并阐明此段要义。"
这是一道典型的截搭题,将《孟子·滕文公下》中关于婚姻礼仪的段落拦腰截断。
更刁钻的是,出题者故意隐去了上下文,仅留中间一句,若考生不熟悉全文脉络,极易张冠李戴。
张时安唇角微扬,悬腕提笔,狼毫在砚台中饱蘸浓墨。
他记得清清楚楚,这段讲的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礼仪规范。
原文应是:"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墨迹在宣纸上如行云流水,张时安不仅准确补全了句子,更在下方以小楷注释:
"此段言婚姻之礼,母诫女以敬顺之道。
然细究之,非独责女子之顺从,实乃夫妇相待之伦理。
夫子者,夫也,妻当敬之如师,夫亦当爱之如弟。
《礼记》有云:'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也。'故孟子此语,非仅训女,实乃夫妇相处之道。"
写毕,他轻吹未干的墨迹,目光移向第二题。
这道题更为刁钻,竟是将《论语·泰伯》中的名句拆解得支离破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请以三种不同断句方式解之。"
张时安眉头微蹙,这道题考察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对经典的多角度理解。
寻常学子能记诵原文已属不易,何况要变换断句阐释不同含义?
他闭目凝神,仿佛看见当年陈夫子在油灯下为他们讲解此句玄机的场景。
"第一种,依传统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为百姓可以引导其遵循正道,但难以使其明白其中深奥道理。
"张时安笔下生风,"第二种,变法家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为百姓认可的政策,就推行之;不认可的,则教育使其明白。
第三种..."
他笔锋一顿,墨珠在纸上晕开一点痕迹,"第三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能够被驱使时,就任用之;不能时,则需了解其原因。"
这三种解释,分别代表了儒家教化思想、法家实用主义和政治权变之道。
张时安不仅答出了断句方式,更在每种解释后附上简短的评析。
指出第一种最合孔子本意,体现了儒家"民本"但"不可躐等"的教育理念。
"啪嗒"一声,一滴汗珠落在考卷边缘。
张时安这才发现自己的中衣已被汗水浸透。
他轻吁一口气,用袖口拭去额角细汗,继续看向第三题。
这一题竟是要求补全《尚书·尧典》中被挖去的二十个字,且不提供任何上下文提示。
张时安定睛一看,空缺处如天窗般散布在摘录的段落中: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这简直如同在黑夜中寻找散落的珍珠。
张时安却从容不迫,这些文字早已镌刻在他脑海中。
"第一个空当填'乃',第二个'协',第三个'乃',第四个'钦'。"
他一边填写,一边在心中默诵全文,确保每个虚词、每个动词都准确无误。
最令人叫绝的是第四题,考官竟将《诗经·小雅》与《礼记·乐记》中的句子混编在一起,要求考生辨别出处并还原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孰出《礼记》?孰出《诗经》?并比较二者论乐之异同。"
张时安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
他提笔如刀,先准确区分了出处,继而写道:
"《礼记》论乐,重在阐发其形而上的伦理功能,谓之和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请大家收藏:(m.2yq.org)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