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简介:狂飙高启强,重生明末打丧尸!
正式简介: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钜子陈九暮站在洛阳城头,望着漫山遍野、十数万的伥鬼,遮天蔽日,从四面八方乌泱泱扑来,即将把洛阳淹没,不由得回想起了他刚到大明的第一天。
那一天,他还只是一个破落军屯里,骨瘦如柴的小屯丁。
那一天,他还想着有机会回家。
而这一刻,他却只有拔出手中长剑,高声喊道:“杀敌!”
还未陷落的洛阳城头,墨家最后的三百子弟,一起高呼:“兼爱非攻,血色大明!”
那一日,万剑齐出。
墨家生屠十万伥鬼,保住河洛要塞,威震天下。
是谓“新世界,第一日”也!
这一日,距离“佛陀睁眼,万物寂灭”的末日谶言……
只剩下231天!
南无袈裟理科佛是一名出色的小说作者,他的作品包括:《血色大明》、《夜行者:平妖二十年》、《民国奇人》、等,本本精品,字字珠玑,作者南无袈裟理科佛创作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节与文笔俱佳。
最新章节血色大明全文阅读推荐地址:https://m.2yq.org/shu/201384.html
历史完结
如果一个人不幸回到了天启六年。 此时大厦将倾,阉党横行,百官倾轧,民不聊生。 党争依旧还在持续。 烟雨江南中,才子依旧作乐,佳人们轻歌曼舞。 流民们衣不蔽体,饥饿已至极限。 辽东的后金铁骑已然磨刀霍霍,虎视天下。 而恰在此时,张静一鱼服加身,绣春刀在腰。 他成为了这个时代,以凶残和暴力而闻名天下的锦衣卫校尉。 在这个不讲理的时代,恰恰成为了最不需讲道理的人。
历史完结
(新书《新书》已发,新莽之际,穿越者大战位面之子) 战国之末,华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有人天生世卿。 有人贵为公子。 他却重生成秦国小卒黑夫,云梦秦简中的小人物。 为免死于沟壑,为掌握自己命运,他奋力向上攀爬。 好在,他赶上了一个大时代。 六王毕,四海一!千年血统,敌不过军功授爵。六国豪贵,皆被秦吏踩在脚下。黑夫只想笑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南取百越,北却匈奴,氐羌西遁,楼船东渡。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在他参与下,历史有何改变? 秦始皇固有一死,天下将分。身为秦吏,又当如何抉择,是推波助澜,还是力挽狂澜?
最新:来了!来了!
历史连载
穿越回崇祯十五年,崇祯、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且看如何在这天崩地裂、枭雄奸雄并起的大时代中,卷起千堆雪!公布一下群号,有疑一起聊694049059,补充一下,小白文喜好勿靠近,本书的金手指只在于历史的熟知
最新:第1340章 如果有来生
历史完结
重要通知,明朝败家子,又名《明颂》。 弘治十一年。 这是一个美好的清晨。 此时朱厚照初成年。 此时王守仁和唐伯虎磨刀霍霍,预备科举。 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着大地。 此时在南和伯府里,地主家的傻儿子,南和伯的嫡传继承人方继藩……开始了他没羞没躁的败家人生。 Q群:491966624VIP读者群(需验证粉丝值):623443904
历史完结
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祖国沉沦更为痛心的了,在那个中华民族被血和泪充斥的年代,冯庸,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毅然决然地踏上为中华之崛起的道路!......
最新:完本感言
历史完结
她曾经历了长平之战,鉴证了数十万人的坑杀。她曾率领大秦铁骑,与六国逐鹿天下。她见过天下三分,山河破碎。也听过那袅袅的隆中琴音。贞观盛世她曾一醉今朝,那千古女帝又是如何芳华?她鲜衣怒马过,也曾羽扇纶巾。做过田舍农,也为过教书生。却没人知道,这么一个人,活了两千年。嘛,比较轻松悠哉的历史文吧,因为个人原因可能并不能做到完全符合历史,经得起考证。但我会尽力查全资料来写的。第一次写这种文章,我还是希望写的有趣一些,哈哈。最后,变身慎入哈。
历史完结
西汉中期,民生聊困,国势日衰。 无数士大夫名士,纷纷高呼:张生不出,奈天下何!? 于是,谚曰:张与刘,共天下。 本书扣扣群:73927047
最新:后记(2)
历史完结
++ 开局武力直接拉满,新手礼包送杨再兴。 高祖十五世孙,麾下张辽高顺。 甄俨上门献妹,救美偶遇邹氏。 搞钱捐官苟发育,练兵存粮挖人才。 就这天胡开局,曹老板、大耳兄、孙十万你们拿什么跟我斗啊? 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什么叫作对手,一人杀穿整个三国。 简介无力,劳烦移步正文。
历史连载
一个弱小民族的崛起,卫拉特蒙古辉特部,苍凉浩翰的史书!
历史连载
富二代陆杨一觉醒来,成了老陆家的心肝小儿子。 这小儿子身为读书人,却自私自利,无视家里人的付出,一心只为自己的前途。 陆杨身为咸鱼,良心不多,却也懂谁对自己好。 他把咸鱼梦压在心里,努力考科举,争取早日做条大咸鱼。 多年后。 皇上看着比自己过得还潇洒自在的臣子,幽幽道:“爱卿才华横溢,还是莫要辜负了上天给你的天赋,朕听说胡人那边的道路特别平整,你看?” 陆杨:臣已经让人去安排了。 皇上:爱卿你走一趟,不然朕不放心。 陆杨:臣已派人过去盯着了,臣有事忙。 皇上:你忙什么了? 陆杨:……臣忙着动脑。
最新:番外 赵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