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空之路·张骞十三载归汉记》
西域长歌 - 孤胆使者的万里征程 (公元前139年 - 公元前126年)
1:月氏梦碎·丝路初探(公元前128年 - 公元前127年 大月氏王庭 & 大夏国)
茫茫的锡尔河闪烁着碎银般的光芒,河岸北侧,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这里就是张骞和堂邑父历尽艰辛抵达的目的地——大月氏(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一带)。(抵达目的地:大月氏)
眼前的景象,却让张骞心头猛地一沉。这哪里是他想象中那个被匈奴赶尽杀绝、时刻准备复仇的流亡部族?帐篷华丽,城池(游牧民族也有定居点)初具规模,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反差:安居乐业的大月氏)
王庭内,张骞手持那根早已磨得光滑、却依旧挺直的汉节,向大月氏女王(或国王,史料称为“王”)恭敬行礼。他的声音因激动和长途劳顿而沙哑,却字字清晰:“大汉皇帝使臣张骞,奉旨西行,追寻月氏故友!陛下深知匈奴暴虐,致使月氏远徙,国人流离失所,血仇未雪!今汉天子圣明,兵强马壮,欲与月氏结为兄弟之邦,东西夹击,共诛匈奴,复月氏故土,雪亡族之恨!”(张骞的使命陈述:联合抗匈)
他描绘着汉朝的决心和力量,讲述着匈奴在东方的恶行。堂邑父在一旁,虽不通月氏语,但看着张骞激昂的神情,也下意识地挺直了佝偻的脊背。(堂邑父的姿态:无声的支持)
然而,月氏女王(或她的重臣们)的反应却是礼貌而疏离的微笑和长久的沉默。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缓缓开口道:“尊贵的大汉使者,您辛苦了。您带来的情谊和消息,我们深表感谢。”(大月氏的委婉回应)
他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终结感:“只是……您所言的‘故土’,阿姆河(古称妫水)南岸那片遥远的草原,对我们而言,已是祖先的旧梦。您看,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家园,这里水土丰饶,远离战火。波斯人(安息)、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与我们贸易通好,生活安宁。匈奴?那已是遥远的过去,新的仇恨并未在此滋生。我们的子孙,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牧场和城池。”(核心拒绝理由:安于现状,无意复仇)
“难道先王的血仇,族人的牺牲,就这样……”张骞忍不住追问,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怀揣了十年的使命,支撑他熬过匈奴囚笼的信念,似乎在这一刻出现了裂痕。(张骞的内心冲击:信念动摇)
女王轻轻抬手,止住了他的话:“使者,仇恨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烧过之后只余灰烬。和平与安宁,才是滋养民族的清泉。我们感念汉天子的好意,但远征万里去攻打一个强大的匈奴,这对现在的月氏来说,代价太大,风险太高。”(最终定调:风险过高,拒绝联盟)
会谈结束了。张骞走出王庭,草原的风吹拂着他沾满尘土的衣袍,那颗曾经滚烫的心,如同坠入了冰窟。十年的期盼,数万里路的跋涉,换来的竟是这样平静的拒绝。巨大的失落感几乎将他淹没。(失落的情绪:十年期盼落空)
“主人……”堂邑父担忧地扶住他有些摇晃的身体。
张骞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紧握的汉节——节旄早已脱落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杆,却依旧被他视若生命。使命未成,但他不能就此沉沦!(汉节的象征:信念的具象化)
“老堂,”张骞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联合不成,是意料之外,但陛下交给我们的使命,不止于此!我们要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带回长安!月氏、康居、大夏……这片广袤西域的一切!”(使命的调整:从联合到探索)
于是,张骞并未立即返程。他利用大月氏提供的便利(或自行游历),在月氏境内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留岁余”)。他走遍集市,观察物产;他深入牧场,了解风俗;他更以月氏为据点,向南渡过了波光粼粼的阿姆河,探访了更加繁华富庶的大夏国(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约在今阿富汗北部)。(深入考察:停留岁余,探访大夏)
在大夏的集市上,张骞的眼睛被来自更遥远西方的货物牢牢吸引:光滑如水的丝绸(他惊愕地发现可能是蜀地所产!)、精美的玻璃器皿、奇异的香料、还有那神奇的植物种子——葡萄(一种紫黑色饱满的果实)和苜蓿(翠绿的牧草)!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这些珍贵的种子,如同收集起未来的希望。他更详细地打探着通往安息(波斯)、条支(叙利亚)、身毒(印度)的商路。一幅关于西域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图景,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关键收获:西域情报与物种收集(葡萄、苜蓿))
每当夜深人静,抚摸着他简陋手绘的地图(或铭刻于心的记忆),张骞的眼中便重新燃起火焰。联盟不成固然遗憾,但他带回的这些信息,其价值或许远超最初的设想!长安,需要知道外面世界的广阔!(新的价值:信息的宝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2yq.org)天朝魂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