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血腥的镇压并未能彻底堵住所有声音。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后,又一位年纪在五十多岁,面容清癯,穿着正三品孔雀补子官服的官员出列,是刑部左侍郎张炳栋。他脸色苍白如纸,不见一丝血色,但眼神中却有一种豁出去的、近乎悲壮的决然。他跪倒在地,重重叩首,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发出“咚”的一声轻响:“摄政王,臣……臣刑部左侍郎张炳栋,亦有言!”
多尔衮刚刚坐回座位,闻言眉头紧锁,脸上已是不耐烦到了极点,杀意再次凝聚:“你又想说什么?莫非也想学那赵彦伯,自寻死路?”
张炳栋声音带着微颤,却努力维持着清晰和条理:“摄政王明鉴,赵彦伯妄议国策,牵涉前朝,其罪当诛。然……然臣执掌刑名多年,深知律法之用,贵在分明,赏罚有度,方能令行禁止。凌迟、剥皮、腰斩等酷刑,用于惩治贪官污吏、蠹国豪强,或可收震慑之效,使其不敢轻易徇私枉法,蠹国害民。然……若广施于寻常百姓,小民无知,或困于生计,或惑于乡情,偶有触法,若动辄施以极刑,非但不能使其心服,反而易激起兔死狐悲之感,积聚怨愤,终至民变蜂起,动摇国本!自古以来的贤明之君,皆以‘严于驭官,宽以治民’为圭臬。官吏手握权柄,若不受严刑峻法约束,则易生腐败,此为国之蠹虫;而百姓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恳请摄政王三思,对百姓稍施仁政,网开一面,酷刑……酷刑可否主要用于约束官吏豪强,以示朝廷公正?”
这番言论,相较于赵彦伯直接涉及敏感的“文化认同”问题,更侧重于统治术的层面,带着一丝基于职责的、苦苦劝谏的意味。然而,在多尔衮听来,这依然是挑战他的权威,是在为汉人“求情”,是在质疑他铁血政策的必要性。
“呵,”多尔衮发出一声短促而充满讥讽的冷笑,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张炳栋,你是在教本王如何治国吗?宽以治民?如今这些南蛮子,心中仍念着他们的前明伪君,贼心不死。若不加以雷霆手段,犁庭扫穴,他们岂知畏惧?民变?正好,来一个,杀一个,来一万,杀一万。杀到他们怕,杀到他们服,杀到他们从心里承认我大清才是天命所归为止。你这般迂腐不堪,为他们说话,莫非也与他们同气连枝,暗通款曲?”
他根本不欲多言,再次挥手,如同拂去眼前的苍蝇:“拖出去,斩立决,同样诛九族,邻里连坐。让所有人都看看,违逆本王意志,是何下场!”
又一条生命,连同其家族、乡邻,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抹去。张炳栋听到判决,身体猛地一颤,但他没有求饶,只是再次深深叩首一次,仿佛是在向这片他曾经效忠的故国土地做最后的告别,然后便被侍卫毫不留情地拖走,身影决绝而黯淡,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
接连两位大臣因言获罪,被处以极刑并株连,殿内的空气已经凝固如同铁板,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汉臣们连呼吸都变得极其轻微、短促,生怕稍重一点就会引来那尊杀神的注意,招致灭顶之灾。
这时,又一人出列,是孔子后人,衍圣公一系的官员孔闻謤。他几乎是连滚爬爬地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明显的哭腔,充满了卑微的、绝望的乞求:“摄政王……臣……臣孔闻謤,不敢非议国策,奴才万万不敢……只是……只是念及先祖至圣先师孔子,每逢春秋丁祭、圣诞祭奠大典,身为圣人后裔,若不能着汉家衣冠,束发致敬,实在于心难安,五内俱焚,恐愧对先祖在天之灵,无颜面对天下读书人啊……奴才斗胆,恳请摄政王天恩浩荡,允准孔氏后人于祭孔之时,暂穿汉服,戴假发束发,以全孝道礼义,慰藉士林之心……奴才万死,叩请天恩!”他说完,涕泪交加,连连叩头,额角很快便一片青紫红肿,渗出血丝。
这一次,多尔衮脸上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他嘴角下撇,刚要开口下令,一直沉默旁观,仿佛一尊精致雕像的孝庄太后却轻轻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足以让御阶附近的官员听清:“摄政王。”
多尔衮凌厉的目光转向她,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豫。孝庄面色平静无波,用听不出情绪的语气缓缓说道:“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教化功在千秋,非止于汉家。其后人祭祀先祖,恪守孝道,情有可原。况孔氏一族,于汉人士林中声望颇隆,乃天下文脉所系,象征意义重大。若处置过于严苛,赶尽杀绝,恐寒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于长治久安不利。不如,略施薄惩,就将此人革去官职,逐出朝廷,永不录用便是。如此,既维护了国策威严,亦不失我大清对先贤的礼敬,也好让天下人知我大清虽法度森严,亦非不近人情,懂得尊儒重道。”
她的话语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远的政治考量。这既是对汉人士绅阶层的一种极其有限度的、象征性的安抚,也是维护清朝统治长远利益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她在向多尔衮,也向满朝文武展示她在这个帝国权力核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影响力,一种柔中带刚的政治手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yq.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