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比之前所有言语上的安慰都更具分量。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强有力的外部资源锚点,直接针对徐卓远内心最大的不确定性风暴眼——父亲的病情判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徐卓远猛地抬起头,看向林骁,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如数据捕捉器的光。“张启明教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的主要执笔人?”他确认道,语气带着平日里讨论关键技术参数时才有的急切和精准。
“对,就是他!陈老师已经把张教授团队助理的直接联系方式和资料传输加密通道发到你邮箱了。”林骁肯定地点头,脸上也收起了玩笑神色。
徐卓远立刻放下咖啡杯,拿起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操作起来,神情专注得像是在进行一项关键代码的调试。他显然是在第一时间查看信息,并立刻开始筛选和准备需要发送的相关医学影像、检查报告和病历摘要。这个迅速而高效的举动,比他之前任何沉默的承受或短暂的失态,都更能体现他内心深处的焦灼与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迫切。
封瑶静静地看着,心中感慨万千。前世的此刻,徐卓远独自承受这一切,是否也曾在无数个深夜里,无助地搜索过这些权威专家的名字和论文,却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在信息的海洋里艰难跋涉?而今,陈静教授、林骁,还有意外介入的她……一张虽然微小却切实存在的支持网络,正在他周围悄然形成。虽然他还未完全学会如何依赖,但至少,他没有再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刺,拒绝所有的靠近。
林骁趁着徐卓远专注处理信息的间隙,凑近封瑶,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封瑶,干得漂亮。我还是第一次见老徐这么快……嗯,怎么说,愿意让人分担核心层面的东西。”他竖了个大拇指,眼神里是毫无保留的真诚赞赏,“他这个人,习惯了自己扛所有事。你能让他迈出这一步,不容易。”
封瑶微微摇头,目光落在徐卓远紧绷的侧影上,轻声道:“是学长自己愿意走出来一步。他只是需要确认,外部接口是稳定且可靠的。”她很清楚,内核的改变,终究源于徐卓远自身。她只是恰好在他内心系统因巨大压力而产生松动可能的那一刻,提供了一个他能够理解、信任且愿意接受的“协议”和“接口”。
很快,徐卓远似乎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整理和加密发送。他放下手机,深吸了一口气,胸腔微微起伏,仿佛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数据提交。当他再次看向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任务清单时,眼神比之前更加清明和坚定,如同清除了缓存垃圾后运行更顺畅的系统。现实的危机尚未解除,但通往解决方案的路径上,似乎亮起了几盏具有明确坐标的导航灯。
他重新投入工作,但这一次,封瑶敏锐地感觉到,他身上那种孤绝的、近乎自毁性的超频专注力,稍微缓和了一些。仿佛那个一直被迫在极限状态下运行的中央处理器,终于允许系统调用了一些外部散热资源,虽然核心温度依旧很高,但至少避免了因过热而宕机的风险。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实验室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动态的和谐。徐卓远如同精密机床的核心控制单元,专注于模型核心架构的调试与优化;封瑶则如同高效可靠的协处理器,精准地处理着他分配的子任务,反馈及时,错误率极低;而林骁则扮演着灵活的I/O控制器和外部设备接口,负责处理一些外联沟通、协调临时算力资源、订餐等杂事,并适时地用他活泼而不逾矩的方式调节着实验室的“环境参数”。三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短暂却高效的“三角稳定结构”,共同抵御着外部危机带来的扰动。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城市的霓虹初上,透过窗户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徐卓远揉了揉因长时间聚焦而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第一次主动暂停了手头的工作。他转向窗外,望着那片沉沉的暮色与渐起的灯火,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如同最终敲定的系统指令:
“我订了明早六点的航班。”
封瑶和林骁几乎同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看向他。
徐卓远没有回头,依旧望着窗外,像是在对虚空陈述一项经过严密推演后得出的既定事实:“回去看看。情况……确认清楚。最快明天晚上,最迟后天中午回来。”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近乎程式化的、确保信息传递完整的交代,“项目核心进度,按既定计划推进,关键路径已标识。紧急外部事务,林骁全权处理。技术节点与代码维护,封瑶负责。”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主动地向他们告知自己的行程和安排,甚至包含了不确定的返回时间区间。这不再仅仅是他内部模型的推演日志,而是对外部环境的正式通告,是一次系统状态的主动同步。这意味着,他已经将他们两人,正式纳入了应对此次危机的“临时应急系统”之中,赋予了明确的角色和权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