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的话语在实验室里落下,像一颗投入精密仪器中的不规则石子,瞬间扰动了原本只有键盘敲击和服务器嗡鸣的平衡场。这不仅仅是一句行程通告,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次系统内部经过漫长而激烈的资源争夺后,最终向外部环境强制输出的、一个高优先级的“中断请求”。宣布行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巨大运算资源的决策输出,是内部系统在经过复杂权衡(家庭责任与项目风险、情感扰动与逻辑规避)与潜在冲突后,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在当前参数下的最优化策略。其中包含了他自己或许都未曾完全解析的、对“协作”与“依赖”的初步代码编译——一种他过去极力避免加载的“高风险协议”。
林骁反应迅捷,如同早已预加载好的辅助程序立刻启动。他一边快速查询航班和交通信息,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出残影,一边已然无缝切换到“全能后勤”模式,语速快而清晰:“明早六点的航班,意味着最晚四点十五分必须出发。考虑到早高峰的潜在变量,建议预留额外十五分钟缓冲。老徐,你现在的系统状态需要强制进入休眠模式至少五小时,否则长途跋涉和后续医院可能的高负荷、高情感消耗场景会引发严重的系统过载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核心逻辑进程崩溃。”他的话语带着林骁式的、将关切包裹在精准计算下的独特风格,将一切可能干扰核心任务的外部变量——交通、行李、时间线——全部揽下,确保徐卓远那濒临极限的处理器能专注于他必须面对的、属于“家”这个无法用纯粹逻辑解析的复杂域的核心难题。“机场接送和行李确认交给我,协议保证:准时、准点、零意外。”
徐卓远微微颔首,没有反对这个安排。他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屏幕上滚动的代码,但指尖在键盘上的动作不再像往常那样迅疾如风,带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决断力,而是带着一种系统性的“保存”与“缓存在线”的意味,为即将到来的、不可预测的离线状态做准备。每一个关闭的窗口,每一次数据的保存与备份路径确认,都像是在为他那片不容有失的数字疆域,设置一个暂时的、坚固的安全锚点。他甚至罕见地打开了一个文档,快速敲击了几行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理解的、关于项目关键节点和应急预案的加密注释。
封瑶没有多言,但她并非没有反应。她安静地继续着手头的模型验证,效率极高,确保每一个数据块都经过反复核对。同时,她的大脑也在并行处理着另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深度理解并记忆徐卓远临走前交给她的那份“技术节点与代码维护”清单。这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任务列表,更像是一套核心系统的权限密钥,承载着超越技术层面的、绝对的信任。她感受到这份责任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但心中涌动的更多是被认可的郑重。守护好这片他倾注了智慧、心血乃至部分情感映射的领域,就是此刻她能用他们之间最共通的语言(代码与逻辑),给予他的最坚实、最无可替代的支持。她甚至已经开始在脑中模拟,如果遇到清单上提到的几种罕见边界情况,她该如何调用哪些库函数,如何编写应急脚本。
时间在三人默契构成的临时、高效系统中有序流逝。当封瑶完成一个关键阶段的验证,确保所有数据流都已安全归档后,她抬起头,恰好看见徐卓远已经彻底关闭了主工作站,正站在实验台旁,往他那风格极简、几乎只有顶级笔记本电脑和各种接口转换器的背包里,塞入大功率充电宝、一个未贴标签的白色药瓶(封瑶注意到,那瓶药的存量似乎比上周见到的少了许多)和几件叠得方正、颜色单调的换洗衣物。他的动作依旧精准利落,符合他一贯的“最小化冗余”原则,但在实验室冷白色的灯光下,那清瘦挺拔的背影,却仿佛承载着无形的、汹涌的数据洪流与情感乱码,透出一种与周遭科技感格格不入的、近乎悲壮的孤寂与沉重。
林骁还在角落低声且高效地协调着车辆与机场事宜,语气不容置疑,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
封瑶站起身,走了过去。她的脚步声很轻,如同最微小的系统后台进程,但在高度敏感的徐卓远感知范围内,依然清晰地触发了注意信号。
徐卓远拉上背包拉链的动作几不可查地顿了顿,流畅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卡顿,但没有立刻转身,像是在评估和处理这个外部中断请求的优先级和潜在内容。
“学长,”封瑶的声音温和而稳定,带着一种能抚平底层焦躁的安定力量,仿佛最优化的错误修复程序,“回去的路上,还有在医院……那个环境变量复杂,如果遇到任何需要外部处理单元协助的情况,或者仅仅是系统需要短暂分载压力,释放缓存,我们的通信通道,”她特意用了“我们”,将林骁也包含在内,形成一个支持网络,“始终开放,保持最高响应优先级。”她斟酌着用词,试图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最深的关切,顿了顿,又补充了更人性化、更贴近他此刻可能状态的指令,“哪怕是……需要强制切换上下文,运行一些与核心任务无关的、低优先级的闲聊进程,来尝试降低CPU占用率,也随时可以调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