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工作远比想象的更加艰难和漫长。
店铺的坍塌是结构性的,大量的建筑垃圾相互堆叠、卡死,形成了一个危险的平衡。他们必须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既要清理出通道和空间,又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二次坍塌。
累了就休息, 啃几口冰冷的罐头,喝几口瓶装的水,靠在残垣断壁下喘口气。
休息好了就清理,再次拿起撬棍和铁锹,与沉重的混凝土和扭曲的钢筋搏斗。
搬不动的就两人抬,喊着粗粝的号子,一步一步,将希望的障碍挪开。
一天、两天、三天……
时间在枯燥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流逝。手掌磨出了新的水泡,旧伤叠着新伤,肩膀和腰背酸痛难忍。但两人都没有抱怨。
累归累,但想到下面埋葬的希望,再累都值得。
那架能够带他们飞起来的无人机,就是支撑他们的全部信念。
第三天下午,当他们终于清理出足够空间,能够相对安全地进入店铺后半部分的维修区和配件库时,李默看着满地的工具和散落的零件,意识到接下来的工作更需要技术和知识。
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灰尘的混合物,对同样灰头土脸的小雅说:
“小雅!你是文化人,”他指了指那架被他们拖出来、放在空地上的无人机残骸,以及眼前这片杂乱的配件区,“你来负责研究!搞清楚这东西怎么修,需要哪些零件,怎么组装测试。”
然后他拍了拍自己结实的胸膛:
“我力气大些,去找零部件!”他指向配件库里那些沉重的箱子、货架,“你需要什么,告诉我型号、样子,我来搬、来找!”
他考虑得很周到,补充道:
“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再过来。”
这样分工,能最大程度发挥两人的特长。小雅负责脑力,分析、规划;李默负责体力,执行、搬运。避免了她做不擅长的重体力活,也避免了他因为不懂而弄坏精密部件。
小雅看着李默,点了点头。她没有推辞,这种分工确实是最有效率的。她走到无人机旁,开始仔细检查它的结构、电路接口、损坏情况。然后又钻进配件区,开始辨认那些散落的螺旋桨、电机、电池和电路板。
李默则像一个忠实的工兵,守在外面,随时听候“工程师”的调遣。
“默哥,我需要找到匹配的T-Motor U13系列螺旋桨,大概是32寸的,看看有没有完好的!”
“好!”
“电池!找找有没有标称6S,容量mAh以上的智能电池,要看看有没有鼓包!”
“明白!”
“这个主控板接口烧了,看看有没有备用的Flight Controller,型号是……”
小雅报出的一个个专业名词,李默大多听不懂,但他牢牢记住特征和样子,然后一头扎进配件堆里,凭借着耐心和力气,仔细翻找。
废墟之上,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一个在专注地分析、指挥,一个在卖力地搜寻、搬运。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基于共同目标和绝对信任的紧密配合。
文明的科技残骸与人类最原始的协作精神,在这片死寂的城市里,交织成一幅充满矛盾却又无比和谐的画面。
他们正在亲手拼凑的,不仅仅是一架无人机,更是通往未知前路的、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翅膀”。
喜欢末日幸存者唯二的希望之光请大家收藏:(m.2yq.org)末日幸存者唯二的希望之光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