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狂喜如同磐石谷上空炸响的春雷,震撼人心,但雷声过后,需要的是细密而持久的春雨,才能真正滋养大地。试射场的硝烟散去,那枚嵌在木板里的变形弹头被郑重地请回了支队指挥部,作为珍贵的见证。但林烽和李文都清楚,一两发成功的子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将复装技术从实验室般的攻关,转变为稳定、可持续的规模化生产,是摆在面前更艰巨、也更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战斗力的延续,是根据地生命线的延续。
试射成功的第二天,林烽立即召集了全体骨干和攻关小组核心成员,在指挥部召开了一次务实而紧迫的会议。
“兄弟们,试射成功,证明了咱们的路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林烽开门见山,语气中没有丝毫松懈,“现在,咱们要做的,不是庆祝,而是要把这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要把这‘样品’,变成咱们战士枪膛里实实在在的‘粮食’!”
会议决定,立即将原有的临时攻关小组,升级为常设的“弹药复装作坊”,与修械所并列,作为支队后勤保障的核心部门之一。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条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小规模生产线。
选址在原有“火药坊”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选择了更开阔、通风更好、并且有多块天然巨石可作为掩体的区域。利用木材和茅草,搭建了更加坚固、分区明确的工棚。最重要的,是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用木牌大字书写,悬挂在每个工位的醒目位置:
* “严禁烟火!严禁撞击!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 “操作前检查工具,操作中精神集中,操作后清理现场!”
* “底火压装,必须双人操作,一人监护!”
* “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报告处理!”
生产线按照流程,严格划分为四个隔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简单的土石掩体:
1. 预处理区: 负责回收弹壳的清理、整形、扩口。设置了专门的水槽和细沙,用于清洗和打磨弹壳。整形工具和扩口器固定摆放,操作员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2. 底火装配区: 设在最偏远、掩体最厚的角落。入口处设立警示牌,非授权严禁入内。操作员必须全身防护。所有混合底火药剂的配制,必须在另一处更偏僻的独立小石洞内完成,每次配量严格限制,配好的药剂用特制的小木盒盛放,由专人传递至装配区。压装工作台更加稳固,杠杆压床加装了安全罩。
3. 发射药装填区: 相对独立,通风良好。配备了多个经过校准的戥子,确保称量精确。火药存放在防潮的陶罐中,取用有严格登记。
4. 弹头压合与检验区: 靠近出口,光线较好。压合工具统一标准,每压合完成一发,检验员会仔细检查合装是否紧密,外观有无明显瑕疵。
人员方面,采取了轮训和专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排抽调心思细腻、手脚麻利的战士,轮流到作坊参加培训和实践,既扩大了生产队伍,也培养了后备力量。李文作为总负责人,张铁臂负责技术指导和最终检验,几名在攻关中表现突出的队员成为各工位的专职骨干。
很快,这条简陋的生产线就开始“滴答”运转起来。不再是之前那种突击式的攻关,而是有了节奏和秩序。清晨,运输队会将回收来的空弹壳送到预处理区;白天,各工位在严格监督下有序作业;傍晚,检验合格的复装子弹被清点入库。虽然速度缓慢,每天只能生产二三十发,但产能初步稳定了下来。复装子弹,从一项惊心动魄的科研攻关,变成了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后勤生产工作。
这条生产线的建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子弹本身的数量。
战略价值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支队后勤处的账本上,首次出现了“自产弹药”这一栏。虽然数量有限,但它是可以再生的!战士们在进行射击训练时,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是“舍不得打”,现在是“可以适当打”。虽然配额依然紧张,但考虑到打出去的子弹壳还能“再生”,那种捉襟见肘的焦虑感大大缓解。实弹训练的次数和效果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战士们上战场时,心里更踏实了。尽管主要弹药仍依赖缴获,但他们知道,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弹尽粮绝之时,他们还有一条微弱的、但确确实实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补给线。这种心理底气,是任何缴获都无法带来的。
精神象征的升华则更为深刻。“一颗子弹,就是一条命”这句话,在磐石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不仅指子弹能夺取敌人的生命,更指复装子弹能延续战士的战斗生命。作坊里的工作,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队员们都知道,他们手上经过的每一枚弹壳,都可能曾在某次战斗中击发过,保卫过根据地的安全;而现在,经过他们的手,它将再次被赋予使命,回到战士的枪膛中。这种“生命循环”的意象,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每一颗粗糙的复装子弹诞生,都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集体意志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支队的士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