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积累的奠基作用不可估量。通过复装子弹的全过程,支队培养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军工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掌握了火工品的危险操作、金属的精密加工,更积累了宝贵的标准化、流程化生产管理经验。对火药性能的理解、对金属材料的处理、对简易工具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未来尝试复装更复杂的弹药、甚至制造土地雷、手榴弹等更高级的军工产品,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这支队伍,开始从单纯的战斗队,向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力量蜕变。
生产线稳定运行几天后,林烽带着支队主要干部,亲自视察了修缮一新的复装作坊和旁边的修械所。
他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工位的操作流程,询问了安全措施的细节,甚至亲自上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弹壳整形和发射药称量的过程。看着队员们专注而熟练的操作,看着那一排排经过处理、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弹壳,和旁边木箱里逐渐增多的、黄澄澄的复装子弹,林烽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在作坊前的空地上,林烽对聚集起来的队员们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
“兄弟们!辛苦了!我代表支队全体指战员,感谢你们!”
他拿起一发复装子弹,高高举起:“看看!这就是咱们磐石谷自己造出来的子弹!它不漂亮,甚至有点丑,但它里面装的,不是普通的火药!它装的是咱们‘山鹰支队’的志气!是咱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骨气!是咱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敌人的重重封锁里,硬生生杀出来的一条生命线!”
他目光炯炯地扫过每一张激动而又自豪的脸庞:“你们在这里,不仅仅是造子弹!你们是在为咱们根据地的未来,打造最坚实的根基!你们的工作,和前线冲锋陷阵一样光荣,一样重要!”
最后,他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现在,咱们迈出了第一步,很好!但不能满足!要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想办法提高产量,还要研究新东西!比如,咱们的机枪子弹能不能也复装?能不能试着造土地雷、造手榴弹?让咱们的火力更猛!我相信,只要咱们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
夜色悄然降临,磐石谷的大部分区域渐渐安静下来,战士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和训练,陆续进入梦乡。然而,在营地边缘的溪流下游,复装作坊和修械所里,却依然亮着灯火。
透过工棚的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风箱低沉的呼啸声、以及队员们压低嗓音的交流声,混合着溪流的潺潺水声,构成了一首独特的、充满生机的夜晚协奏曲。这灯火,这声响,不再是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而是秩序、希望和力量的体现。
第二天清晨,一名叫二娃的年轻战士,兴冲冲地跑到后勤处,领取了他这个月的额外训练配给——五发用草纸小心包裹的复装子弹。他像捧着宝贝一样,回到自己的窝棚,就着窗口透进的晨光,仔细地将这五发子弹一粒一粒地压进弹夹。他一边压,一边嘴里低声念叨着:“伙计们,这回可是咱们自家作坊里出来的,争点气,到时候让鬼子尝尝厉害!”
阳光照在他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上,那眼神里,不再是对稀缺资源的焦虑,而是一种深深的珍惜,一种沉甸甸的信任,以及一种即将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渴望。
磐石谷的军工萌芽,如同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经历了破土而出的艰辛,终于在这片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土地上,扎下了细嫩的根须。它虽然依旧弱小,迎风摇曳,却蕴含着蓬勃的、不可阻挡的生机与力量。它清晰地标志着,这支人民的队伍,不仅在这深山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更开始默默地、坚定地积蓄着未来反击的怒火与力量。生命的延续,在这里,以最硬核、最滚烫的方式,铿锵有力地进行着。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