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小时的倒计时,终于在精疲力竭和争分夺秒中走到了尽头。当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从“一线天”隘口两侧陡峭的山脊上消失,磐石谷陷入了一种大战来临前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寂静。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疯狂劳作戛然而止,喧嚣的人声、鼎沸的号子、工具撞击石头的轰鸣,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绷紧到极致的宁静,仿佛整个山谷都屏住了呼吸。
在暮色四合中,四条身影出现在“一线天”主阵地上。林烽、老赵、赵铁锤,以及脸上带着深深倦容却目光炯炯的苏志明工程师,开始了战前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线验收。
四人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踏得异常沉稳。苏志明手里拿着厚厚的笔记本和铅笔,林烽则目光如炬,扫过阵地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首先来到那座耗费了无数心血的钢筋混凝土机枪堡垒。堡垒半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部分用不规则的石块和草皮伪装得与周围山体几乎融为一体。林烽用拳头重重捶打了一下水泥浇筑的护壁,发出沉闷坚实的响声。“厚度够吗?能扛住鬼子的迫击炮吗?”他问。苏志明仔细检查了接缝和钢筋网,肯定地回答:“支队长,按照设计,除非直接命中,否则掷弹筒和81毫米迫击炮的炮弹,很难一次性摧毁它。关键是顶部的防护和伪装。”赵铁锤钻进堡垒内部,模拟操作机枪,测试射界,确认毫无死角,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他们攀上隘口两侧的陡坡,验收暗堡。这些火力点伪装得极为巧妙,射击孔开在天然的岩石裂缝后,或者被茂密的灌木丛遮挡,不到近前根本无法发现。苏工亲自爬进一个仅容一人蜷缩的暗堡,用仪器测量射击角度,确保能有效覆盖隘口前的扇形区域和敌可能的冲锋路线。“好!藏得好,打得狠!这才是咬人的狗不叫!”老赵低声赞道。
最后,他们远远站在安全距离外,由工兵排长指引,确认雷区和安全通道的标志。那些看似平常的草丛、石块下,都可能埋藏着死亡的陷阱。苏志明特别叮嘱负责雷区的排长:“诡雷不仅是杀伤,更是为了制造恐慌,拖延时间。一定要让鬼子疑神疑鬼,寸步难行!”
验收完毕,四人回到临时设在堡垒后方的指挥所。林烽摊开地图,进行最后的火力配系。他神色严峻,语气不容置疑:
“主堡垒,由一连一排负责,配属一挺歪把子机枪,弹药基数加倍!”
“左侧暗堡,由侦察排神枪手小组控制,专打鬼子军官和机枪手!”
“右侧暗堡,由二连三班负责,压制敌侧翼迂回部队!”
“所有火力点,必须明确射击诸元,标定参照物!弹药手、补给路线,必须落实到人!”
最后,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那个秘密的制高点,声音压得极低:“‘铁拳’阵地,”这是他们对防空履带车阵地的代号,“由我直接控制!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开火!这是我们最后的杀手锏,要用在刀刃上!”
苏志明补充了一些细节:建议清除阵地前可能被敌人利用作为掩体的零星石块和灌木;检查伪装网上的新鲜枝叶是否略显突兀,需用尘土稍作处理。他再次强调:“工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最重要的是灵活运用和随机应变。”
验收结束,最后的备战程序立刻启动,如同精密的齿轮,再次悄然咬合。
在夜幕的掩护下,一队队身影无声地忙碌起来。后勤人员将最后一批多余的粮食、珍贵的工具和部分备用弹药,搬运到山谷深处几个极其隐蔽的天然溶洞或人工开凿的密室里,洞口用巨石和伪装网封死。这是为最坏情况准备的“家底”。
非战斗人员——老人、妇女和儿童,在王婶等骨干的组织下,默默地收拾好简单的包裹,搀扶着,提着马灯,沿着熟悉的小路,向山谷最深处、靠近水源的一个巨大天然溶洞群转移。那里已经提前准备了干粮、饮水和简单的铺盖。没有哭闹,只有压抑的抽泣和低声的叮嘱。孩子们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眼中充满恐惧,却也带着一丝对根据地的信任。
阵地上,战士们进行着最后的伪装作业。他们用蘸了泥浆的扫帚,轻轻拍打新垒砌的工事表面,消除新鲜痕迹;将伪装网拉扯得更加自然,撒上枯叶和尘土;将散落的工具和材料全部清理干净,不留下任何人类活动的明显迹象。整个“一线天”防线,在夜色中彻底“消失”了,仿佛从未有人在此经营过。
而在那个绝密的“铁拳”阵地上,最后的加固和伪装也已完成。防空履带车庞大的身躯被完美地隐藏在山体中,只留下两个幽深的射击孔。支队最优秀的机枪手小组共三人,已经秘密进驻,在进行最后的协同演练和环境熟悉。他们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明白过早暴露的后果,每个人的表情都凝重而坚定。
当所有这些工作都完成时,已是深夜。一轮冷月悬在天空,清辉洒落,将山谷照得一片皎洁,却也更添几分寒意。磐石谷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宁静。白天的喧嚣与忙碌荡然无存,只有山风吹过松林的呜咽声,和远处溪流潺潺的水声。但这种宁静,并非平和,而是暴风雨来临前那种压抑的、充满张力的死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