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的棋局(八月三十日 - 九月一日)
八月的最后两天在连绵的秋雨中过去,时间进入九月。淞沪战场上的枪炮声并未停歇,但大规模、高强度的进攻暂时告一段落。战线呈现出一种僵持状态,双方都在舔舐伤口,调整部署,积蓄力量,为下一轮更猛烈的风暴做准备。这段看似“平静”的时期,实则暗流汹涌,是一场关乎时间、物资和意志的隐秘竞赛。
真如指挥部,战略研判与系统新用
雨水敲打着指挥部的窗户,宋希濂与周明远、新任的作战参谋(系统合理化召唤的“德式战术专家”李慕华中校)等人围在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敌我态势犬牙交错,但红色箭头(日军)的进攻锋芒暂时收敛。
“师座,综合各方情报,”李慕华中校用教鞭指点着沙盘,他的分析冷静而专业,“日军在罗店遭受重创后,其第三、第十一师团伤亡均超过三成,急需休整补充。其国内新增援的第九、第十三师团先头部队已抵沪,但全面展开并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因此,未来一周至十天,将是相对的战略间隙期。”
周明远补充道:“但日军航空兵和炮兵的袭扰从未停止,重点轰炸我交通线、补给枢纽和疑似指挥所。其小股部队的渗透和侦察也愈加频繁。”
宋希濂点点头,目光深邃:“这意味着,松井石根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波更猛烈的总攻。而我们的‘时间竞赛’任务,关键就在这十天!”他转向李慕华,“李参谋,你如何看待日军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李慕华沉吟片刻:“基于地形和战略价值,日军下一步很可能避开我军经营已久的狮子林-大场正面,转而寻求两翼突破。北翼,可能强渡浏河,攻击刘行、广福,威胁我嘉定、南翔后方;南翼,可能加强在浦东的攻势,渡江攻击高桥、洋泾,迂回我侧背。其中,北翼的可能性更大。”
【叮!宿主进行战略研判,触发“初级战场情报分析”AI辅助功能(合理化解释为参谋团队基于大量情报的逻辑推演)。】
【分析结论:日军下一阶段主攻方向为北翼(刘行-广福方向)的概率为72%,南翼(浦东渡江)概率为23%,继续中央突破(大场)概率为5%。仅供参考。】
系统的分析结果与李慕华的判断高度吻合!宋希濂心中大定。这“AI辅助”虽然模糊,但极大地增强了他的战略预判能力。
“命令!”宋希濂决断道,“一、立即将这一判断上报军委会和陈诚总司令官!二、我师利用此间隙,全力加固现有阵地,特别是针对性地加强侧翼,尤其是北翼与友军结合部的防御!三、工兵部队,重点勘察浏河沿岸地形,预设阻渡阵地!四、侦察部队,加强对日军北翼部队调动和物资集结的监控!”
南京,军委会扩大会议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包括陈诚、顾祝同、白崇禧等高级将领参加的会议,研讨下一阶段作战方针。
“宋希濂部的判断很有见地。”陈诚指着地图说,“日军在北翼动作频频,刘行、广福一带压力日增。我建议,将刚刚抵达的胡宗南第一军主力、以及正在开进的粤军第六十六军等部,优先配置于北翼,构筑纵深防御体系。”
白崇禧补充道:“淞沪之战,已从初期的阵地争夺,转为战略消耗。我军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杀伤日军有生力量,拖延其进攻步伐,为全局布防赢得时间。因此,应采取‘弹性防御’策略,不死守一城一地,而是节节抵抗,诱敌深入,再寻机反击。”
蒋介石最终拍板:“同意!电令各部队,利用当前战斗间隙,加紧整补,巩固阵地。尤其北翼,必须成为铜墙铁壁!告诉前线将士,政府正在倾全国之力支援他们,后续兵团正源源不断开来!上海必须坚守下去!”
东京,军部与内阁的角力
上海战事的僵局和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让日本内阁的忧虑加深。财政大臣对庞大的军费开支表示担忧,外务大臣则再次强调国际孤立的风险。
“上海战事必须尽快解决!”陆军大臣杉山元在联席会议上强硬表态,“支那军的抵抗超乎预期,正是因为帝国未能投入决定性力量!必须继续增兵,给予致命一击!否则,战争长期化,后果不堪设想!”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则持谨慎态度:“陆军已经在上海投入了超过五个师团,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是否应考虑政治解决的可能?或者将重点转回华北?”
争论的结果是妥协:同意向上海再增派一个师团(第101师团)和独立重炮旅团,但要求陆军必须在十月上旬之前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将重新评估整个对华战略。日军的战争机器,在巨大的消耗面前,也开始感到压力。
:苏联,阿拉木图边境口岸
一列列满载军火的列车,正秘密通过中亚铁路,驶向中国新疆。车上不仅有之前约定的飞机、坦克零件,更新增了大量的步枪、机枪、火炮和弹药。斯大林终于下定决心,大幅提升对华援助的规模和速度,他希望中国能尽可能拖住日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