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湘菜征服唐胃》
清晨的薄雾尚未在江夏城的青石板路上完全散去,许湘云和李沛然已在张翁茶楼后巷支起了他们简陋的小食摊。竹竿撑起的布棚下,几张旧木桌,几个条凳,便是他们“楚湘阁”的前哨阵地。空气里还残留着昨夜露水的清冷,但湘云的心头却燃着一簇火——她精心改良的几道“唐版湘菜”,今日便要接受这座千年古城的味蕾审判。
“沛然,茱萸酱再给我递一罐!还有那罐豆豉,对,就是那个黑陶罐!”湘云系着一条略显粗糙的葛布围裙,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正麻利地在一个小泥炉前忙活。炉上架着一口小铁锅,油花在锅里滋滋作响,散发出一种唐人从未闻过的、混合着香料和油脂的奇异辛香。
李沛然则有些心神不宁。他一边按照湘云的指挥递着瓶瓶罐罐,一边警惕地扫视着巷口。昨天崔明远那充满恶意的眼神和“村野鄙夫”的嘲讽,像根刺扎在他心里。“湘云,你说……崔家那个二世祖,不会真来找麻烦吧?我们这小摊,可经不起折腾。”他压低声音,手里捏着几枚好不容易攒下的开元通宝,指节有些发白。
湘云头也不抬,用木勺在锅里搅动着红亮的茱萸酱和豆豉,浓郁的香气瞬间蒸腾起来,霸道地驱散了清晨的寒意。“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凭本事吃饭,他还能把天遮了不成?再说了,张翁不是说了,只要味道好,街坊邻居都会护着咱们。快,把切好的菘菜(白菜)递过来!”
沛然叹了口气,把洗得水灵灵的菘菜段递过去。看着湘云专注而自信的侧脸,那点担忧似乎被锅里翻滚的香气冲淡了些许。他不得不承认,在“吃”这件事上,许湘云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执着。她硬是用有限的唐代食材——茱萸代替辣椒,豆豉提鲜,加上她带来的现代调味理念(比如热油激发香料香气),捣鼓出了几道闻所未闻的菜式:茱萸豆豉炒菘菜、酸笋焖小鱼干,还有她最寄予厚望的“香煎五香豆腐”。
第一批早起的茶客和码头工人循着香味探头探脑地围了过来。
“嚯!小娘子,你这锅里煮的甚?香得邪乎!”一个敞着怀的壮实船工吸着鼻子,好奇地凑近。
湘云展颜一笑,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用这些天学得半生不熟的江夏口音招呼:“大哥尝尝?新鲜出锅的‘香煎豆腐’,外酥里嫩,裹了咱家秘制的五香茱萸粉,管保开胃提神!”她麻利地用竹夹夹起几块金黄油亮的豆腐块,盛在一个粗陶碟里,撒上几粒翠绿的葱花(唐代称为“胡葱”),递了过去。
船工半信半疑地接过,吹了吹热气,小心地咬了一口。瞬间,他的眼睛瞪大了!豆腐表皮酥脆,内里却嫩滑如脂,那层薄薄的香料粉混合着茱萸的辛香、不知名香料的醇厚以及淡淡的咸鲜,在口中轰然炸开,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与满足。“唔!好!好味道!”他含糊不清地赞道,三两口就把几块豆腐吞了下去,意犹未尽地咂咂嘴,“再来一份!不,两份!给我那帮兄弟也尝尝!”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观望的人群立刻被点燃了兴趣。沛然赶紧充当起跑堂,收钱、传菜,忙得脚不沾地。湘云则化身灶台将军,小铁锅在她手中上下翻飞,火光映着她兴奋而专注的脸庞。茱萸豆豉炒菘菜那咸鲜微辣、镬气十足的味道征服了不少口味偏重的汉子;酸笋焖小鱼干的酸香开胃,也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小摊前很快排起了队伍,粗犷的谈笑声、满足的咀嚼声、碗碟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市井的活力与生机。
茶楼老板张翁也被这热闹吸引出来,他捋着花白的胡子,看着自家茶楼后巷前所未有的人气,眼中精光闪烁。他踱步过来,拿起一块香煎豆腐尝了尝,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几分。“妙!小娘子巧思!这茱萸用得妙,香而不燥,这豆腐煎得也恰到火候。老夫这茶楼,倒是沾了你们的光了。”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插了进来,带着刻意的挑剔:“哼,哗众取宠!这气味如此浓烈刺鼻,怕不是用了什么邪物?小心吃坏了肚子!”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绸衫、管家模样的人站在人群外围,正是崔明远身边那个尖嘴猴腮的跟班崔福。他身后还跟着两个膀大腰圆的仆役,抱着胳膊,一脸不善地盯着小摊。
空气瞬间凝滞了几分。排队的客人面面相觑,有些胆小的悄悄退后了一步。沛然的心猛地一沉,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他下意识地挡在湘云和炉灶前,手心沁出了冷汗。
湘云脸上的笑容敛去,眼神却更加明亮锐利。她放下锅勺,毫不畏惧地迎上崔福的目光:“这位管事,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我们这小本生意,用的都是市集上买来的寻常食材:豆腐、菘菜、小鱼干、茱萸、豆豉、胡葱、盐、油,哪一样不是大家伙儿平日里吃的?怎么到了您嘴里就成了‘邪物’?”她声音清亮,条理分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