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李白踪迹》
夜色如墨,浸透了江夏城。打更人的梆子声遥远而模糊,已是三更时分。然而,“楚湘阁”后院的厢房内,却依然亮着一豆昏黄的灯火。许湘云猛地推开房门,带进一阵夜风的微凉,她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卷粗糙的麻纸,呼吸因急促的奔跑而略显不稳,眼眸却在灯下亮得惊人。
“沛然!李沛然!别算了,快看这个!”湘云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几乎要将手中的纸卷拍到正伏案核对账目的沛然脸上。
李沛然被吓了一跳,手中的毛笔在账本上划出一道墨痕。他无奈地抬起头,揉了揉因熬夜而酸涩的双眼:“我的许大小姐,又怎么了?是崔明远那厮又出了幺蛾子,还是咱们的莲藕汤配方又被哪家偷师了?” 这几日的安稳,让他几乎习惯了这种忙碌而充实的唐代小老板生活,甚至偶尔会恍惚,忘记那遥不可及的归家之梦。
“是李白!是李白的消息!”湘云顾不得他的调侃,将麻纸塞到他眼前,“我们的小猴儿今天在码头,从一个刚从岳州来的丝绸商队那儿听来的,花了三文钱才买来的确切消息!”
“小猴儿”是他们收拢的那些小乞丐中的一个机灵鬼,腿脚快,耳朵灵,已然成了他们情报网里的骨干。
沛然闻言,精神陡然一振,睡意全无。他接过那张还带着湘云掌心温度的麻纸,上面是小猴儿用歪歪扭扭的炭笔字记下的信息:岳州客商言,十日前于洞庭湖畔见一青衫文士,狂放不羁,舟中豪饮,对月高歌,闻者皆醉,人称“谪仙李十二”。
“洞庭湖……岳州……”沛然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神锐利起来,“时间对得上!他从安陆出来,游历荆楚,洞庭湖是必去之地。‘谪仙李十二’……没错,是他常用的自称!”
希望像一簇火苗,瞬间将连日的等待与焦虑烧得干干净净。湘云激动地抓住沛然的胳膊:“我就说吧!他肯定在荆楚一带!我们之前的判断没错!从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到江夏,再到武昌县那边的黄鹤楼,快马加鞭或顺流而下,最多不过半月行程!”
沛然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消息来源是商旅口述,辗转听到,未必百分百准确。但……这确实是近期最靠谱的一条线索了。我们不能错过。”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大脑飞速运转:“黄鹤楼是他此行的目标之一,崔颢的诗题在那里,他一定会去。我们原先的计划是守株待兔,但现在兔子已经在路上了,我们不能再傻等在这里。”
“你的意思是?”湘云的眼睛更亮了。
“提前动身!”沛然停下脚步,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去黄鹤楼等他!抢占先机,在那里布好‘陷阱’,等他自投罗网!”
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放弃他们在江夏刚刚打下的一点基业。楚湘阁生意正红火,与张翁、柳莺儿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比起找到李白、探寻回归之路的可能,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天刚蒙蒙亮,两人便分头行动。沛然去找张翁,说明去意,并将楚湘阁的店铺、配方以及未来的收益,都以极低的价格正式转让给这位一直关照他们的老人。张翁虽不舍,却也能理解他们“寻访远方亲戚”的借口(这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说辞),唏嘘着收下了房契,并坚持多付了十贯钱作为盘缠。
“两位小友非池中之物,老夫早有所料。此去前路漫漫,定要多多保重。”张翁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慈祥与感慨。
另一边,湘云则找到了柳莺儿。在莺儿幽静的小院里,湘云将几份精心写好的菜谱和几首适合她嗓音的“新曲”(实则是湘云记忆中的一些优美诗词改编)送给了她。柳莺儿握着湘云的手,泪光盈盈:“湘云妹妹,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见。你们的故事,定非凡俗,可惜姐姐无缘得窥全貌。只愿你们心想事成,一路平安。” 她取下头上一支精致的银簪,强行塞进湘云手里,“留着,做个念想,也好应急。”
湘云心中也是酸涩难言,这唐代的第一位闺蜜,给了她许多温暖和帮助。她收下银簪,与柳莺儿紧紧拥抱。
处理完这些事宜,已是傍晚。两人回到空荡荡的店铺,打点行装。他们的行李很简单:几身换洗的唐装,那身早已不敢再穿的现代衣物和几乎没电的手机被深藏在包裹最底层,最重要的则是当初在黄鹤楼买的那对仿古玉珏,以及这段时间赚来的大部分铜钱和碎银子。
夜色再次降临,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迷茫无助的异乡人。雇来的驴车已经等在巷口,车夫是个沉默寡言的老汉。
离开前,沛然和湘云最后看了一眼“楚湘阁”的招牌。小小的店肆承载了他们从手足无措到初步立足的全部记忆,有艰辛,有欢笑,也有与恶霸斗智斗勇的惊险。
“有点舍不得呢。”湘云轻声道。
“嗯。”沛然点点头,随即语气变得坚定,“但我们的目标不在这里。走吧,去会一会那位‘青莲居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