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茶肆张翁言往事
李沛然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粗糙的木桌,目光穿过茶肆敞开的窗棂,落在外面熙攘的江夏街道上。许湘云在临河食肆找到的那份帮厨活计,像一根细微却坚实的稻草,暂时稳住了他们在这盛唐时空下沉浮的命运。然而,他这边却进展甚微。语言隔阂、身份模糊,像两道无形的墙,将他与这个时代的核心信息流隔绝开来。
就在他几乎要被一种名为“无用”的焦虑啃噬内心时,邻桌几位青衣文士兴致勃勃的交谈,如同暗夜里划亮的一星火花,猛地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若是青莲居士此次真能顺江而下,途经我江夏,必是文坛一大盛事!不知能否有幸得见‘谪仙’真容,听闻其风采……”青莲居士!李太白!李沛然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呼吸几乎停滞。
那几位文士似乎只是随口一提,很快话题便转向了本地的某位官员新得的一幅字画。李沛然却再也无法平静。他强压下立刻冲过去追问的冲动,深知贸然行事只会显得可疑。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转向这间他们连日来歇脚、名为“望江庐”的茶肆。茶肆不大,临街而立,掌柜是位总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葛布长衫、眼神却透着阅尽世情般通透的老者,熟客们都唤他“张翁”。几日下来,李沛然已隐约感觉,这位沉默多于言谈的张翁,绝非普通市井老者。
机会来得恰到好处。午后客流渐稀,张翁正拿着块微湿的抹布,不紧不慢地擦拭着柜台。李沛然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用最后几枚开元通宝换来的、略显宽大的半旧唐袍,缓步上前,执了一个略显生涩的叉手礼:“张翁,叨扰了。”
张翁动作未停,只抬眼看了看他,声音平和:“郎君有何事?可是茶水不合口味?” 他注意到了李沛然连日来的存在,以及他那偶尔流露出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迷茫与观察。
“非也。茶汤甚好,解渴亦静心。”李沛然斟酌着词句,努力让发音更贴近这几日偷学来的当地腔调,“晚生……初至宝地,听闻方才几位先生提及‘青莲居士’……心下好奇,可是名满天下的诗仙李太白?” 他故意流露出恰到好处的仰慕与好奇,这是一个读书人听到李白名号时最正常的反应。
张翁擦拭柜台的手微微一顿,深邃的目光在李沛然脸上停留了片刻,仿佛在评估着什么。随即,他放下抹布,叹了口气,那叹息里竟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除了他,还能有谁能让这些心高气傲的秀才们如此翘首以盼?‘谪仙’之名,如今是越叫越响了。”
有门!李沛然心中暗喜,连忙趁热打铁:“晚生素慕太白先生诗才,听闻他可能驾临江夏,实在心向往之。不知张翁可知……此事确否?大约何时能至?” 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只是粉丝般的急切,而非别有目的的探询。
张翁却没有直接回答。他转身从身后的陶罐里抓了一小撮粗茶,放入李沛然面前的茶碗,冲入热水,示意他坐下。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张翁脸上细微的皱纹,他的声音也仿佛带上了一丝缥缈:“李太白之行踪,向来如天边云鹤,难以捉摸。江夏城内确有传闻,说他近期或将沿江东游,或会在此地盘桓数日,访友、题诗、痛饮,皆是常事。然具体何时抵达,泊于何处,却无人能说得准。”
李沛然刚燃起的希望火苗摇曳了一下。张翁话锋微转,眼神变得有些悠远:“说起李太白,老夫倒是想起一桩旧事。约莫四五年前,他似也来过江夏,当时还在小老儿这陋肆歇过脚,饮过一碗粗茶。” 他指了指柜台旁那张略显古旧的长凳,“就坐那儿。那时他已诗名渐起,却无多少架子,与寻常旅人无异,只一双眼睛亮得惊人,谈吐间自有股洒落不羁的气度。”
李沛然屏息静听,仿佛能透过时光,看到那个狂放不羁的身影曾短暂地停留于此。
“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位友人。”张翁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些许感慨,“那人亦是风采不凡,二人谈诗论道,兴致高昂。后来听说,他们一同登了黄鹤楼。再后来……便有了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他轻轻吟诵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一出,黄鹤楼声名更盛,连带着小老儿这茶肆,也沾光多了些慕名而来的客人。”
这意外的秘辛让李沛然心潮澎湃,他正欲细问,张翁却像是突然从回忆中惊醒,神色恢复了一贯的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警醒:“不过,郎君啊,江夏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名士风流固然引人向往,但眼下,于你而言,或许更有要紧事需操心。”
李沛然一怔:“张翁何出此言?”
张翁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街对面一家颇为气派的酒楼——“醉仙楼”的招牌,声音更沉了几分:“这几日,是否有一位身着锦缎、身后常跟着几个豪奴的年轻郎君,寻过你们麻烦?或是……格外留意那位在‘孙家食肆’帮厨的小娘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