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论述,引经据典,层层递进,不仅巧妙避开了当场作诗的难题,更是从理论高度对崔明远的诗风进行了精准的批判。席间几位原本看热闹的老者,此刻已收起了轻视之色,频频点头,低声交流着:“此子虽年轻,见识却不凡。”“确是如此,陈伯玉(陈子昂)公之后,诗坛确需此等刚健之风。”
崔明远被驳得面红耳赤,他没想到李沛然不接作诗的招,反而另辟战场,用一番宏论占据了主动。他强辩道:“哼,空谈理论,谁人不会?诗终究要看笔下功夫!”
李沛然微微一笑,知道火候已到,不能一味避战。他从容道:“既然崔兄执意要看‘笔下功夫’,那在下便献丑,不作新诗,只吟诵前人半首旧作,其气骨,或可为此番议论作一注脚。”
他深吸一口气,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吟诵道: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东汉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诗句,借松柏之劲健,赞颂坚贞不屈的品格。此诗风格古直,力量内蕴,正是“气骨”的绝佳典范。在此情此景下吟出,以松喻竹,以古证今,无比贴切,其效果远胜于一首仓促写就的平庸之作。
诗句落下,满场寂静。那松柏在风霜中傲然挺立的形象,仿佛透过诗句,清晰地呈现在每个人眼前。其蕴含的坚毅精神,与李沛然方才的论述完美契合。
“好!好一个‘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席间一位一直沉默的青衣文士率先击节赞叹,“引刘公干之诗,恰如其分!李公子不仅见识超卓,选诗之精当,亦见功力!此等气骨,正是我大唐诗魂所在!” 有人带头,几位本就倾向李沛然的老者也纷纷出声附和。
崔明远脸色由红转青,他设局本想让对方出丑,却没料到反被对方用知识和机智狠狠将了一军,颜面尽失。他死死盯着李沛然,眼中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就在他绞尽脑汁,想再出难题挽回败局时,诗社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旋即一名小厮打扮的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径直冲到张翁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张翁脸色微变,立刻起身,对李沛然和许湘云使了个眼色,快步走到他们身边,压低声音,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李公子,许姑娘,此处是非之地,不宜久留。而且……有要紧事,关于你们一直打听的那位‘谪仙人’的,似乎……有消息了!”
李沛然和许湘云心中同时一震。谪仙人!他们苦苦寻觅的李白,终于有踪迹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瞬间冲散了诗社辩论的胜负,将他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然而,一旁崔明远那怨毒的目光,以及这消息来源的真伪与吉凶,都化作了新的迷雾,笼罩在即将到来的希望之上。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