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突如其来的请求,让李沛然一怔。他看向那歌妓,见她眉眼清雅,气质不俗,并非寻常庸脂俗粉。而席间众人,包括刘老大人在内,对她也颇为客气,称其“柳大家”。
柳莺儿不待他拒绝,便轻拨琵琶,曼声唱了起来。歌词婉约,写的正是黄鹤楼畔送别之情,情感真挚,但在遣词造句上,确有几处略显平白,意境未臻上乘。
一曲既终,满座皆静。所有人都看着李沛然,看他如何点评这位在江夏颇有才名的歌伎之作。这比点评古人诗作更为棘手,说重了,得罪人;说轻了,显得虚伪无能。
李沛然凝神细听,脑中飞速运转。他忽然福至心灵,想起许湘云平日哼唱的一些现代古风歌曲的意境和遣词。他走到场中,向柳莺儿拱手道:“柳大家之曲,情意缠绵,音律动人,在下佩服。若说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等画面,或可更能烘托离人怅惘,天地悠悠之感?而‘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明丽,与离别之黯然对照,或更能增其惆怅?”
他并未直接修改原词,而是抛出了几个意境更胜一筹的句子(实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句),作为参考和启发。此言一出,柳莺儿美目顿时一亮,反复咀嚼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几句,脸上浮现出豁然开朗与极度钦佩的神色。
“李公子大才!”柳莺儿深深一拜,“此二句,意境高远,词采斐然,直如画龙点睛!奴家受教了!” 她看向李沛然的目光,已充满了真正的敬重。
席间顿时一片哗然。能随口点拨,便让柳莺儿如此折服,这李沛然的“诗才”(他们以为是李沛然现场构思),简直深不可测!刘老大人抚掌轻笑:“信手拈来,皆是珠玉。李公子,真乃妙人也!”
崔明远眼见李沛然非但没出丑,反而大出风头,连素来眼高于顶的柳莺儿都对他青眼有加,气得脸色铁青,手中的酒杯几乎要捏碎。
诗会散场,李沛然成了最大的赢家。刘老大人亲自邀他日后常来走动,不少文人也上前结交。张翁拍着他的肩膀,老怀大慰。
然而,就在李沛然志得意满,随着人流向门外走去时,柳莺儿却悄然趋近,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急速低语道:“李公子,方才多有冒犯。妾身有一紧要消息相告,关乎公子所寻之‘李十二’。”
李沛然浑身一震,猛地看向她。
柳莺儿眼神警惕地扫过周围,语速更快:“有人不欲公子得见诗仙,已布下阻挠。三日后,黄鹤楼之约恐生变故,公子务必小心……” 她话音未落,见有人走近,立刻换上客套笑容,扬声道:“今日多谢李公子指点,改日再向公子请教。” 说罢,翩然离去,留下一个窈窕而神秘的背影。
李沛然站在原地,夜风吹来,却带不走心头的灼热与骤然笼罩的寒意。三日后的黄鹤楼之约,是他根据多方信息推断,李白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本以为是柳暗花明,谁知竟已暗藏杀机?
“有人不欲公子得见诗仙……” 这人是谁?是崔明远,还是另有其人?他们布下了怎样的陷阱?
他抬头望向漆黑如墨的夜空,远处,江涛声隐隐传来。追寻诗仙之路,眼看曙光在即,却骤然变得迷雾重重,杀机四伏。这即将到来的黄鹤楼之会,究竟是得见偶像的良机,还是一个精心编织的罗网?
李沛然握紧了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