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李白谈及诗歌创作,强调“灵感天成”、“神授鬼施”时,沈清那来自现代的灵魂再次蠢蠢欲动。他深知李白才情乃天纵,但其创作并非全无规律可循。
“先生所言极是,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沈清斟酌着语句,“然小子以为,此‘天机’亦非完全不可捉摸。譬如这江上行舟,先生见其‘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眼中之象;而心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感,是心中之情。此乃‘意象’与‘情感’之交融。若能有意识地捕捉、锤炼此类‘意象’,或能更常邀得‘天机’驻足。”
他尝试引入一些现代文艺理论的皮毛,但用极其古典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如,先生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以数字‘三千’极言其高其势,此非实指,乃‘夸张’之法,以此强化观感,震撼人心。又如‘我寄愁心与明月’,将无形之‘愁’寄托于有形之‘月’,是为‘拟人’‘移情’……小子妄言,若能洞悉这些潜藏于瑰丽辞藻下的‘法门’,或能于灵感未至时,亦能循迹而上,略窥堂奥。”
这番言论,在重视“妙悟”、“神韵”的唐代诗坛,堪称异端邪说。李白听得怔住了,他从未想过,自己那仿佛天外飞来的诗句,竟能被如此条分缕析地拆解出“法门”。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手指蘸着酒水,在栏杆上无意识地划动着。
“意象……夸张……移情……”他喃喃自语,眼中光芒闪烁不定,时而困惑,时而恍然。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危险的思考角度。承认这些“法门”,似乎贬低了天才的独创性;但不可否认,沈清所言,又隐隐切中了他某些创作时的无意识状态。
“有趣!着实有趣!”良久,李白再次大笑,这次的笑声中却带了几分探究与玩味,“沈小友,汝之见解,匪夷所思,细思之下,竟不无道理。然诗道若沦为技巧堆砌,与匠人何异?”
“法门为舟,心性为舵。”沈清立刻接口,“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无舟之舵,望洋兴叹。技巧乃助力,终需先生这般浩瀚磅礴之心胸驾驭,方能直济沧海彼岸。” 他巧妙地将李白置于更高的位置,表明技巧只是工具,核心仍在创作者本身。
李白深深看了沈清一眼,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看到他诗中的“狂”,竟还能试图解析他成诗的“骨”。其言其思,与他所遇的任何文士学子皆不相同,仿佛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份独特,比任何直接的赞美都更让他感到惊奇。
夕阳西下,将长江染成一条金色的巨练,黄鹤楼的影子在江面上拖得老长。楼内的游客已渐渐稀少。一场酣畅淋漓的论诗,暂告段落。
李白负手立于栏前,眺望那水天一色的苍茫,久久不语。沈清侍立一旁,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最终会带来何种结果。
终于,李白转过身,脸上已恢复了那种谪仙人的疏狂与不羁,但看向沈清的目光中,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郑重。
“沈小友,”他开口道,声音带着一丝酒后的沙哑,却清晰无比,“今日一晤,快哉!汝之才识见解,殊为奇特,非常理可度之。某……”
他话未说完,忽闻楼梯声响,一名书童打扮的少年气喘吁吁跑上来,递上一封书信:“李老爷,江夏王府送来的请柬,请您过府一叙,说是……有长安故人至。”
李白接过请柬,扫了一眼,眉头微蹙,随即舒展,对沈清笑道:“俗务缠身,不得清净。小友且在此稍候,某去去便回。”
他随书童下楼,青袍身影很快消失在楼梯转角。沈清独自留在楼上,心中五味杂陈。是就此别过,还是真的在此等待?李白的“稍候”是客套话,还是确有下文?他最后那未尽之语,究竟想说什么?
江风渐冷,吹动沈清的衣袂。他望向楼下,只见李白的身影已出现在街角,并未直接前往王府方向,反而在一个卖酒的摊贩前停下,打了一壶酒,仰头便灌了一口,姿态潇洒依旧。
然而,就在他放下酒壶,即将汇入人流的那一刻,却似不经意间,回头望了一眼黄鹤楼的高处,目光似乎精准地找到了凭栏而立的沈清。
那一眼,极其短暂,却意味深长。其中不再有最初的审视与考校,也没有了后来的惊奇与热烈,反而带着一种沈清看不懂的、深沉的探究,甚至……一丝淡淡的、仿佛看穿了什么秘密的了然。
他究竟看出了什么?他为何会有那样的眼神?
沈清心中猛地一紧,一股寒意悄然爬上脊背。这位谪仙人,莫非真的敏锐到了能窥破时空秘密的地步?今晚的江夏之夜,注定不会平静了。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