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如山。他闭上眼,努力屏蔽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感受着周遭的一切:耳畔是呜咽的江风与缥缈的笛声,鼻尖是江水微腥的气息与酒菜混合的香味,眼前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壮阔与苍凉。各种意象在他脑中碰撞、交织。
时间一点点流逝,李白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他脸上,不急不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期待。
终于,凌云睁开眼,深吸一口气,取过笔架上的一支狼毫,在铺开的宣纸上,略显滞涩却又坚定地写下诗题——《江夏暮色赠李公》。他蘸墨,挥毫,诗句一字一句流淌而出:
“孤帆远影曳残阳,楚水燕山俱苍茫。”
(起笔勾勒远景,孤帆、残阳、苍茫山水,奠定苍凉基调。)
“笛里关山千里月,云边断雁一行霜。”
(由笛声联想关山明月,由归雁触及风霜寒意,空间与时间感得以延伸。)
“青衫未解江湖老,浊酒难消客路长。”
(转入自身,青衫游子,江湖未老心先倦,浊酒难销羁旅愁,情感深化。)
“莫道浮云能蔽日,长风破浪正启航。”
(尾联陡然振起,化用李白未来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意,表达虽前路多艰但信念不灭的豪情,与眼前壮阔景色呼应,完成意境的升华。)
最后一笔落下,凌云额际已满是细汗。他放下笔,将诗稿双手奉于李白面前:“晚辈拙作,请前辈斧正。”心中忐忑,如同等待最终审判。
李白接过诗稿,目光如电,逐字逐句扫过。起初,他神色平静,看到“笛里关山千里月,云边断雁一行霜”时,微微颔首。及至“青衫未解江湖老,浊酒难消客路长”,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同情,这确是游子心声。当看到最后两句“莫道浮云能蔽日,长风破浪正启航”时,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神情。
他没有立刻点评诗的好坏,而是抬起头,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凌云,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直视其灵魂深处。那目光中,有惊愕,有探究,有难以置信,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宿命感。
酒肆内安静得只剩下窗外的江风声。良久,李白才缓缓将诗稿放在桌上,手指重重地点在最后那句“长风破浪正启航”上。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
“诗,尚有锤炼之处。然,此中气韵,尤其是这结尾之句……”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地砸在凌云心上,“深合吾意!便如早已蛰伏于我心,今日由你笔端自然流出一般。凌云,你……究竟从何处得来此句?”
悬念骤生!
凌云脑中“嗡”的一声,几乎要炸开。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为表心志、化用其未来诗句精髓的尝试,竟引来了李白如此直接而犀利的质疑!
是巧合?是知音?还是……他看出了什么?
面对诗仙那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目光,凌云一时语塞,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他该如何解释?又能如何解释?
窗外,暮色彻底笼罩了大地,江面一片漆黑,唯有远方的灯塔,在黑暗中明灭不定,如同凌云此刻的心情,沉浮不定,吉凶未卜……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