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故也不再同林如海谈官场之事,转而提起元春之前入宫做女使的事。
家事总可以多说两句,林如海笑言:“岳母老成,不过奉上之道,在于上意所想,不在于下意所谋,先周全上意从中利己,而非为了利己谋得上意。”
那可不吗?你给皇帝想要的,说皇帝想听的话才是拍马屁呢。
皇帝不喜欢,你只管你想要的,往里塞人,不就是强人所难吗!强的还是能管你身家性命的那个!
贾故不断的赞同点头。
不过他虽觉得不妥,可一想到元春封妃,许是贾家换改门庭最好的托底,还是为贾母解释了一句,“左右王家二老爷是能面圣的,只望圣上多看他颜面。妹夫知道,京城里,三品以下也是说不上什么重要的话,母亲也是为了贾家能顺其势,让府里孩子们日后的前程能好一些。”
贾故仔细考虑过贾府未来,很难说红楼书中皇帝之后查抄贾家,是因为觉得贾家没用,还是碍事。
反正都是一样的让皇帝觉得不需要了。
而臣子与圣上唯一的作用便是食君俸禄,为君分忧。
林如海是个能给女儿请夫子的妙人,他就很懂这句话。
目前来看,若不是他病去了,他就是皇帝眼里那种算是有用的臣子。
贾家送女想做攀附皇权的臣子,也要有他的用处,其用处就是要让皇帝开心,而不是贾府诸人自顾自的开心。
王家二老爷在任上去了,贾家没个在皇帝面前讨好奉上的人,连叫皇帝开心都不行。
这样一合计,贾故更觉得保住林如海的重要了。
可是林如海自觉于贾家之事,自己算是外人,妻子已去,除非上头刻意为难,否则九族都很难算上他,故而面对妻兄,林如海说话点到为止,只道,“顺势而为,本就是上策。”
转而说起黛玉,“小女年幼,有玥姐儿作陪,看着都康健几分。”
以贾故养了好多娃的眼光来看,自幼喝药的黛玉还瘦弱着呢,他可不敢揽这个功劳,“江南水土更养人嘛,瞧我家老三老四,长个的长个,长胖的长胖。怕是吃了妹夫不少粮。”
说起这个,林如海便是豁达,也少不了伤感:“人常说西北苦寒,可舅兄把儿女都养的好,还未恭贺舅兄,又添一个小子。”
贾故有些得意,又不想表现太过,惹林如海再伤怀伤身。
林如海一人独自病逝,未尝没有孤苦又无牵无挂的缘故。
故而说:“先前与妹夫说,让妹夫在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小子里挑个好的,算是我得了妹夫便宜。”
“这会见着侄女儿对妹夫不舍。又觉得自己先前之言,实在是分离父女的恶人。”
“林家亲故仍在,妹夫依亲缘再认一儿两女,有人关心体贴,日子岂不快活。”
至于什么贾家借姻亲贪了林家的百万家财,贾故是一概不敢想的。
贾家在金陵还需要连上其他三户,才叫护官符。
江南巨富,朝廷税收在这,皇帝不可能不关注,多的是皇家探子在这。而且还多才子,科举出身,四处做官的世家多不胜数。
贾家要真能在除了金陵以外的江南为所欲为,他家怎么不来江南做总督?一品总督做不了,二品巡抚行不行?
还是你觉得二十年没得圣谕的贾家人有胆子觉得,朝廷死个巡盐御史皇帝不知道?
袭了四代列侯的林家绝嗣皇帝不知道?
林家的绝嗣财进不进国库皇帝不知道?
不说皇帝,就是户部比贾家官位高,掌着钱袋子的尚书侍郎他也不听贾家的啊!
贾故一番好意,却不想林如海却是苦笑一声,“罢了罢了,旁人家的父母又如何舍得亲儿亲女。如海有黛玉一女,已是知足了。”
到底是林家私事,曹公写林妹夫独身三年,直至病逝,都未曾打过过继的主意,想来林府几代单传,许有复杂旧事。不强人所难的好。
二人只多说了几句,就见秋雨绵绵飘来,贾故快跑两步走到廊下,看着林如海撑着油纸伞缓缓跟在后头,笑道,“往常只听江南赏雨最好,如今看细雨打落叶,行人撑伞,还真别有一番滋味。”
“特别是,妹夫儒雅俊美脆弱,好似……哈哈哈哈……好似美人受摧残…”
“真是令人怜惜……”贾故乐不可支。
只留林如海在雨中面无表情的叹气。
之前见识过妻兄信中直言让自己在外甥里挑女婿,给孙儿改姓,就知道其一二品行。
可是,为官多年,不能这样吧??!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