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灶膛里的火还没完全熄灭,余烬在锅底泛着暗红的光。陈砚舟正要把最后一口汤锅放回架子,身后突然传来抽屉被猛地拉开又合上的声响。
宋小满蹲在橱柜前,手指死死抠着木缝,指尖发白,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找什么呢?”陈砚舟拧开水龙头。
她没回头,声音发颤:“《淮扬刀工秘录》……不见了。”
“那本旧册子?”
“不是旧册子!”她猛地站起身,旗袍下摆扫过案板,“那是我爷爷临走前亲手交给我的!他说——‘刀在人在,谱在魂在’!没了它,我算什么传人?”
陈砚舟关上水,看了她一眼。小姑娘眼圈泛红,手里紧攥着那把柳叶刀,指节都失了血色。
他没作声,走到灶前,重新点燃了火。
“先煮碗面吧。”
“现在哪有心思吃面?!”
“那就更该吃。”他往锅里舀水,“要是连一碗面都等不及,还谈什么传承?”
宋小满愣住了,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说话。
陈砚舟从腕上取下那柄小银勺,轻轻放入冷水锅中。勺身沉底的瞬间,汤面莫名晃了晃,像被风吹过,可厨房门窗都关得严实。
他低头看着那勺子,心里有什么东西轻轻一动,说不清是记忆还是感应。
水开了,他和面、揉面,动作不疾不徐,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面团在他掌心转了几圈,擀开,切丝,细如发丝,落入沸水中翩翩起舞。
就在面条翻滚的刹那,汤里泛起一道细密的金光,如同绣娘的针脚,在水波中缓缓排列成形。
宋小满凑近一看,整个人僵住了。
“这……这是……”
汤面上,面条自行扭动,拼出一行字:
“陈建国三十年前已将菜谱缝进儿子厨师服。”
她猛地抬头看向陈砚舟:“你爸?你的衣服里?”
陈砚舟也怔住了。他低头看向左臂内衬,那里确实有一道极细的缝线,颜色与布料几乎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他没多问,直接脱下外衣,从兜里摸出剪刀,沿着那道线小心翼翼地拆开。
泛黄的纸页露出来,边角已经磨损,但封皮上的字依然清晰:
《味耕堂真传·手授儿砚舟》
宋小满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颤抖地捧起那本册子。她翻开一页,里面全是手绘的刀法图解,旁边详细标注着食材配比、火候要领,甚至还有批注写着“此招教满女三遍未会,须慢”。
她鼻尖一酸:“原来……你早就有了。”
“我也不知道。”陈砚舟凝视着那本册子,声音低沉,“我妈常说,咱家的味道不在纸上,在手上,在心里。她说这勺子要贴身戴着,是因为‘陈家的根,得用体温养着’。”
宋小满抬头看他:“那你爸……为什么要藏起来?”
“怕我丢了吧。”他淡淡一笑,“或者,怕我太早看见,反而不懂得珍惜。”
厨房门口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林美娟抱着襁褓站在那儿,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刚醒的倦意,眼神却格外明亮。她望着灶台前的这一幕,嘴角慢慢扬起。
“这香味……”她轻声说,“和你爸第一次给我做桂花糕时一样。”
陈砚舟猛地抬头。
“那天他偷偷溜进后厨,给我做了一块桂花糯米糕。我说太甜了,他非说‘甜才好,甜了人才定得下来’。”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孩子,眼里闪着泪光,“后来他牵着我的手说:‘味道对了,人就对了’。”
她走进来,把孩子轻轻放在操作台上,掀开襁褓一角。小家伙眯着眼,小嘴一嘬一嘬的,像是在梦里找奶喝。
“今天这面,也对了。”她伸手摸了摸陈砚舟的脸,“你爸要是看见,准得笑出声。”
陈砚舟没说话,只是把那本册子轻轻贴在胸前,感受着纸张的粗糙和温度。
宋小满仍跪着,双手合十抱着菜谱,眼泪一颗颗落在地板上。她忽然开口:“陈哥,我以前总觉得传人就得姓宋,就得按老规矩来。可现在我才明白,传的不是姓,是心。”
“你爷爷要是听见这话,准得夸你一句通透。”林美娟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当年他第一次来咱家吃饭,吃完就说:‘这顿饭里有人情味,比刀工重要。’”
陈砚舟把锅重新坐上灶,倒油,爆香葱段,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那咱们就把这碗面,正式端出去。”
“给谁?”
“给所有觉得‘传承’就是死守老规矩的人。”他一边下面一边说,“也给那些以为丢了纸就丢了魂的人。”
宋小满擦了擦脸,站起来,将柳叶刀轻轻放在案板上:“我能……跟你学吗?不是照本宣科,是真正地做出来?”
“你刚才那句‘传的是心’,就已经入门了。”他递给她一双筷子,“捞面,火候你自己把握。”
她接过筷子,手还在微微发抖,眼神却已经稳了。
面出锅,分成三碗。陈砚舟往每碗里加了一小勺自制酱料,最后撒上些许干桂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厨神觉醒:从摆烂到美食巅峰请大家收藏:(m.2yq.org)厨神觉醒:从摆烂到美食巅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