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两仪殿时,李恪感觉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成功了!他为自己,也为大唐,争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武研院”的成立,绝非易事。选址、建制、抽调人手、拟定章程……千头万绪。但这一次,有了皇帝的明确旨意和重臣的支持,阻力小了很多。
李恪将火药作的原班人马作为核心班底,整体并入武研院。同时,他通过侯君集,从军中搜罗了一批善于制作、维修军械的底层工匠;通过房玄龄和杜如晦,从工部、将作监调来了一些不得志但确有才华的技术官吏;他甚至让王德暗中留意,招募了一些流落市井、精通算术、机关之术的“奇才异士”。
武研院的选址定在了皇城边缘一处相对独立、占地广阔的旧官署。李恪亲自规划,划分出办公区、研发区、试验区、库房区以及工匠生活区。规章制度的制定更是严格到了极点,尤其是在保密和安全方面,远比之前的火药作更为周密。
在这个过程中,李恪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才华。他知人善任,将雷老头提拔为火药司的主事,负责核心的火药研发与生产;让一位从工部调来的、精于营造的老吏负责基建和日常管理;他自己则总揽全局,专注于技术方向的把握和关键项目的攻关。
他不再满足于现有的“震天雷”和“一窝蜂”,开始组织人手,系统性地研究提高火药威力、稳定性的方法,改进火箭的飞行稳定性和射程,设计更便于投掷、威力更集中的新式爆炸物。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了冷兵器的改进和后勤工具的研发,比如尝试用新的热处理工艺打造更锋利的刀剑,设计更省力的畜力运输车辆。
整个武研院,如同一个被上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在李恪的驱动下,开始高速运转起来。这里汇聚了这个时代顶尖的工匠和技术人才,在李恪超越时代的眼光指引下,向着未知的领域发起冲击。
偶尔,李世民会在张阿难的陪同下,微服来到武研院外围,远远看着那片日渐繁忙、不时传出轰鸣声的官署,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
而李恪,则完全沉浸在了创造与开拓的激情之中。他知道,这里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可能在未来改变一场战役的结局,都可能让更多的大唐儿郎活着回家。
他站在武研院最高的了望台上,看着下方忙碌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权力、地位,固然重要。
但亲手推动一个时代前进的感觉,更令人迷醉。
慕容孝隽的溃败,只是一个开始。
他要让大唐的武备,彻底领先于这个时代!
然而,他并不知道,就在武研院轰轰烈烈筹建之时,东宫内,太子李承乾将一份关于武研院人员构成的密报狠狠摔在了地上。
“好一个李恪!好一个武研院!搜罗工匠,结交军将,他到底想干什么?!”李承乾的脸色因愤怒而扭曲。
一旁的心腹低声道:“殿下息怒,陛下此举,或许只是看重火药之利……”
“你懂什么!”李承乾厉声打断,“独立官署,直属于父皇!这是何等的信任!他今日能研火药,明日就能掌新军!长此以往,东宫之位,岂不形同虚设?!”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不能再等了……必须想办法,给他找点‘正经事’做做,让他无暇他顾!”
风暴,在无声地酝酿。而沉浸于技术世界的李恪,尚未察觉,一张新的罗网,正在悄然向他罩来。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