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李恪监国已近一月。在这段日子里,他夙兴夜寐,勤勉政务,凭借过人的精力和日渐纯熟的政治手腕,逐渐将监国初期纷繁复杂的局面稳定下来。天策府的运作愈发高效,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核心,其令旨通行三省六部,无人敢怠慢。
这日,是大朝会之期。因皇帝依旧静养,朝会由监国吴王李恪主持。
太极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肃立,气氛庄重。当李恪身着亲王冕服,稳步登上御阶,转身面向群臣时,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自然散发,令殿中原本细微的嘈杂声瞬间消失。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有关切,有敬畏,有审视,亦有隐藏极深的忌惮。
“诸卿,今日朝会,所议何事?”李恪声音清朗,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
首先出列的是户部尚书戴胄,禀报了去岁赋税征收及今岁预算情况,并提出因去岁安西战事及今春部分州县旱情,国库开支增大,需开源节流。
李恪仔细听完,沉吟道:“开源节流,乃持国正道。然,开源不可盘剥百姓,节流不可废弛边防、耽误农桑。着户部会同工部、兵部,详细核议,哪些开支可省,哪些用度关乎国本不可动,哪些税源可增而不扰民,十日内拿出详细章程,再行议决。”
他既肯定了戴胄的建议,又划定了底线,防止有人借“节流”之名行打压异己或损害国本之实,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接着,兵部呈报了边镇换防及军械补充事宜。李恪对安西、北庭的防务尤为关注,详细询问了吐蕃动向、士卒士气、粮草储备等情况,并当场批示,优先保障安西军需,命将作监加快一批改良后的弩机生产,尽快运往前线。
轮到吏部奏报官员考核及任免时,气氛微微有些变化。吏部侍郎(王仁表因侯君集案受牵连已调离)呈上一份名单,其中涉及几位与关陇集团关系密切、但在考核中被评为“中下”的官员,按其以往惯例,多半会寻个由头平调或留任。
李恪拿起名单,仔细看了一遍,并未立刻表态,而是转向御史大夫:“御史台对此番考核,可有异议或补充?”
御史大夫出列,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名单中几位官员存在的确凿问题,或为政平庸,或与地方豪强往来过密。
李恪听完,目光再次落回名单,提起朱笔,在那几位官员的名字上,毫不犹豫地画了一个圈,批下两个字:“罢黜。”
笔落惊风雨!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那几位官员背后,可都站着关陇的勋贵世家!监国竟然如此干脆利落,直接罢黜,连一点转圜的余地都不留!
几位被点到名的官员面如死灰,其座师故旧也脸色难看,却无人敢在此刻出声反对。李恪监国以来的手段和权威,已然建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庸碌无为,甚或结交地方,乃吏治之大忌。”李恪放下朱笔,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廷选官用人,当以德才为本,以政绩为据,而非出身门第。此事,无需再议。”
他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了用人标准,敲打了那些还想靠着门荫混日子的官员。
这一连串的处置,果断、精准、有力,充分展现了李恪作为监国的决断力和掌控力。那些原本还存有观望或轻视心思的官员,此刻彻底收起了小心思,心中只剩下敬畏。
朝会在一种肃穆而高效的气氛中进行着。李恪对各项政务的处理,大多能切中要害,决策果断,即便遇到争议,也能引经据典,或综合各方意见,做出相对平衡的决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健。
退朝之后,李恪回到天策府,刚脱下繁重的冕服,王德便带来了好消息。
“王爷,西市‘博古斋’那边有进展了!我们安排的人,以收藏一枚罕见先秦兵符为由,成功引起了韦挺的兴趣。昨日韦挺亲自到店鉴赏,交谈甚久,对我们的人颇为赏识,还约了后日再去品鉴几件新到的‘好东西’。”
“哦?”李恪眼中精光一闪,“做得干净吗?”
“王爷放心,我们的人身份经得起查,是江南来的富商,喜好金石,与朝中无涉。所用古玩,也都是真品,绝无破绽。”
“很好。让他继续接触,取得信任,看看能否套出些关于侯君集旧事,或者……他与某些人来往的细节。”
“是!”
“吐蕃那边呢?”
“安西来信,我们的人已通过商队,与噶尔家族一位负责采购药材的管事搭上了线,送上了几味吐蕃罕见的滋补药材,对方颇为意动。只是噶尔·东赞域松十分谨慎,尚未有更进一步接触。”
“不急,水滴石穿。保持联系,展现我们的‘诚意’和‘能力’即可。”
听完禀报,李恪心情稍松。两条暗线都在稳步推进,这让他对未来的布局更有信心。而这一切的开端,都离不开那个人的点拨。
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那枚梅花玉佩。不知她……可还带在身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