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7年,韩国的申不害去世。?
公元前336年,宋国的太丘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倒塌。?
邹国人孟轲(孟子)拜见魏惠王。?
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利我国家的建议吗?”孟子回答:“国君何必谈利?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如果国君说‘怎样利我国’,大夫说‘怎样利我家’,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利我身’,上下都争相逐利,国家就危险了。没有仁者会抛弃亲人,没有义者会怠慢君主。”魏惠王说:“说得好。”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曾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子思说:“先让百姓得利。”孟子说:“君子教导百姓,只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谈利?”子思说:“仁义本身就是让百姓得利。上位者不仁,下位者就不得安宁;上位者不义,下位者就乐于欺诈。这才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说:‘利是义的和谐。’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这些都是大利。”?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懂得仁义的利,不仁者则不懂。所以孟子对梁王(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利,是因为对话的对象不同。?
公元前334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
韩昭侯修建高门(豪华宫门)。 ?
屈宜臼说:“国君一定不会从这座门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形势。人有时运好,有时运不好。过去国君曾得势,却没有修建高门。去年秦国攻占宜阳,今年又遇旱灾,国君不在此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困窘时做奢侈之事’。所以说,不合时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要看看当前的形势,适不适合去做这件事,如果不适合就立即停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越王无疆攻打齐国。?
齐王派人游说越王,说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有利。越王于是转而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大败。楚军乘胜夺取了吴国的旧地,向东一直打到浙江。越国因此分裂,公族争立,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散居沿海,臣服于楚国。我们要全面的去考虑问题,不能听别人的片面之言,否则就像越国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公元前333年,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的高门建成,韩昭侯去世,其子宣惠王继位。?
苏秦游说各国合纵抗秦。?
起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献策,主张兼并天下,但秦王未采纳。苏秦于是离开秦国,前往燕国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不受外敌侵扰,是因为赵国在南面作为屏障。秦国攻打燕国,需千里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需百里作战。不担心百里的威胁,却重视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错误的策略。希望大王与赵国结盟,天下联合,燕国才能无忧。”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
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强,秦国最忌惮赵国。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担心韩、魏两国在后策应。秦国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可以逐步蚕食,直到逼近都城。韩、魏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臣服于秦。秦国一旦无后顾之忧,就会进攻赵国。我查看天下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合力西进攻秦,秦国必败。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给秦国,秦国强大后,他们个人富贵,国家却受秦国之害。所以我建议大王与韩、魏、齐、楚、燕结盟,共同抗秦。可以在洹水会盟,约定:‘秦国攻打一国,五国各出精兵,或牵制秦国,或救援被攻之国。若有违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联合抗秦,秦军必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崤山以东。”赵肃侯大喜,厚待苏秦,资助他游说其他诸侯。?
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于是激怒张仪,让他前往秦国。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同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游历诸侯未得志,困于楚国时,苏秦故意召见他并羞辱他。张仪愤怒,认为只有秦国能对付楚国,于是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门客资助张仪,张仪得以见到秦王,被任命为客卿。门客离开时告诉张仪:“苏君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认为只有您能掌握秦国的权柄,所以激怒您,派我暗中资助您,这是苏君的计划。”张仪感叹:“唉!我竟未察觉苏君的计谋,我不如苏君高明!请替我感谢苏君,苏君在时,我不敢妄言!”?
苏秦游说韩宣惠王: “韩国有九百多里土地,数十万军队,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出自韩国。韩国士兵勇猛,披坚甲、持劲弩、带利剑,一人可当百人。大王若臣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今年割让,明年又会要求割地。给则无地可给,不给则前功尽弃,后患无穷。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求无尽,以有限的土地迎合无尽的贪求,这是自取祸患。不战而地已削!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甘居牛后,我替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yq.org)资治通鉴新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