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纪二十四
公元369年
春季三月,大司马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人一同讨伐前燕。起初,郗愔镇守北府(京口)时,桓温常说:“京口的酒可饮,士兵可用。”内心却很不愿意郗愔占据这个地方;但郗愔对时局形势不敏感,竟给桓温写信,想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统领自己的部众沿黄河进军。郗愔的儿子郗超是桓温的参军,他看到这封信后,把信撕得粉碎,然后重新替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自称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之事,加上年老多病,请求桓温安排一处清闲之地养老,并劝说桓温一并统领自己所管辖的军队。桓温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即调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则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夏季四月庚戌日,桓温率领五万步兵和骑兵从姑孰出发。
甲子日,前燕君主慕容暐册立可足浑氏为皇后,她是太后的堂弟、尚书令豫章公可足浑翼的女儿。
东晋大司马桓温从兖州出发讨伐前燕。郗超说:“路途遥远,汴水又浅,恐怕水路运输难以畅通。”桓温没有听从。六月辛丑日,桓温抵达金乡,当时天气干旱,水路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开凿三百里巨野泽,引来汶水与清水汇合。毛虎生是毛宝的儿子。桓温率领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战船连绵数百里。郗超又建议:“从清水进入黄河后,运输会更加困难。如果敌军坚守不战,运输通道再被切断,想依靠敌军的物资补给又无法实现,这是危险的策略。不如率领全部现有兵力直接奔赴邺城,敌军畏惧您的威名,一定会闻风溃逃,向北退回辽东、碣石一带。如果敌军敢出兵迎战,那么战事很快就能见分晓。倘若敌军想据守邺城,此时正值盛夏,他们难以修筑防御工事。野外的百姓都会归附我们,易水以南地区必定会主动归顺。不过,我担心您认为这个计策过于冒险,胜负难以预料;如果您想稳妥行事,不如在黄河、济水一带驻军,控制水路运输,等到物资储备充足,到明年夏天再进军;虽然时间稍晚,但能确保成功。舍弃这两个计策,却让军队接连北上,进攻不能速战速决,后退又会缺乏物资。敌军会借此机会拖延时间,等到秋冬季节,水路会更加阻塞。而且北方天气早寒,我军士兵中穿皮衣的人很少,到那时担忧的恐怕不只是缺粮了。”桓温还是没有听从。
随后,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攻打湖陆,攻克该城,擒获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君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领两万步兵、骑兵在黄墟迎战,慕容厉的军队大败,他独自骑马逃回。高平太守徐翻献出全郡投降。前锋将领邓遐、朱序在林渚击败前燕将领傅颜。慕容暐又派乐安王慕容臧统领各路军队抵御桓温,慕容臧无法抵挡,于是派散骑常侍李凤向前秦求救。
到了秋季七月,桓温驻军武阳,前燕原兖州刺史孙元率领亲族和党羽起兵响应桓温。桓温抵达枋头,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十分恐惧,商议逃往和龙(龙城)。吴王慕容垂说:“请允许我率军攻打桓温;如果不能取胜,再逃跑也不晚。”慕容暐于是任命慕容垂接替乐安王慕容臧,担任使持节、南讨大都督,率领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等五万部众抵御桓温。慕容垂上表请求让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一同随军出征。申胤是申钟的儿子,封孚是封放的儿子。
前燕又派散骑侍郎乐嵩向前秦求救,许诺将虎牢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前秦王苻坚在东堂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说:“过去桓温讨伐我们,打到灞上时,燕国没有出兵救我们。现在桓温讨伐燕国,我们为什么要救他们!况且燕国不向我们称臣,我们凭什么救它!”王猛私下对苻坚说:“燕国虽然强大,但慕容评不是桓温的对手。如果桓温攻占崤山以东地区,进军驻守洛阳,收拢幽州、冀州的兵力,调运并州、豫州的粮草,在崤山、渑池一带炫耀兵力,那么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业就会失败。现在不如与燕国联合出兵击退桓温;桓温撤退后,燕国也会元气大伤,然后我们趁机夺取燕国,不是很好吗!”苻坚听从了王猛的建议。八月,苻坚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领两万步兵、骑兵援救燕国,军队从洛阳出发,抵达颍川;又派散骑侍郎姜抚出使燕国回访。同时任命王猛为尚书令。
前燕太子太傅封孚问申胤:“桓温兵力强大、军队整齐,顺流直进,现在我们的大军只是在高岸上徘徊,不与敌军交锋,看不出能击败他们的迹象,事情将会怎样发展呢?”申胤说:“以桓温如今的声势,似乎能有所作为。但在我看来,他必定不会成功。为什么呢?晋室衰弱,桓温独揽朝政,晋国的朝臣未必都与他同心。所以桓温得志,是众人不愿看到的,一定会从中阻挠破坏他的计划。此外,桓温骄傲自大,依仗兵力众多,不善于应变。大军深入敌境,遇到可乘之机,反而在中途停滞不前,不主动争取有利形势,想长期对峙,坐取全胜;如果粮草断绝,军队士气受挫,必然会不战自败,这是必然的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yq.org)资治通鉴新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