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张家父子的谢意与感慨
晚风带着花的淡香,轻轻拂过王超家新居的小院。厨房里飘出晚饭后,残留的葱花香和淡淡的猪油味儿,与院子里新翻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踏实而安宁的生活图景。
王超正帮着母亲李秀兰收拾碗筷,妹妹王玥拿着抹布笨拙地擦着桌子,父亲王建国坐在院里的马扎上,就着最后一点天光,修理着一把有些松动的锄头。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寻常。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就被院门外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紧接着,张保国那熟悉而洪亮的嗓门就在门外响起:“建国老弟,秀兰妹子,在家吗?”
王超放下手中的碗,快步走去开门。院门外,暮色中站着三个人。为首的是张保国,他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半新的蓝色工装,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红光。
他身后,是穿着物资局发的深蓝色临时工工装的张胜利,小伙子理了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与之前在钢厂满身油污的模样判若两人。
在张胜利旁边,还站着一个略显腼腆、身材结实的年轻后生,眉眼间与张胜利有几分相似,正是张胜利的弟弟张胜军,他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旧工装,显然是刚下班回来,脸上带着些紧张和期待。
“张叔,胜利哥,胜军,快请进!”王超连忙侧身,热情地将三人让进院里。
李秀兰和王建国也闻声迎了出,看到张家父子三人这个阵势,尤其是张保国脸上那几乎要溢出来的感激,以及张胜利一身崭新的行头,他们心里立刻明镜似的,猜到了来意。
“保国大哥,这是干啥?快屋里坐。”王建国招呼着,目光扫过张保国手里提着的东西——两瓶用红色网兜精心装着的本地名酒,还有一块用油纸简单包着,还露出一角的腊肉。
张胜军手里则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竹篮子,里面是满满一篮子个头匀称的鸡蛋,上面还盖着一块略小的红布。这些东西,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当下,尤其是那两瓶酒和那块腊肉,堪称是一份极重、极有诚意的厚礼了。
张保国一进屋,就把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仿佛放下的是什么稀世珍宝。他转过身,一把拉住王建国的手,又看向李秀兰和王超,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眼眶也微微发红:“建国,秀兰,超儿!今天,我们爷仨,是特地来谢谢你们!尤其是要谢谢超儿!天大的恩情啊!”
他说着,用力拉了拉张胜利的胳膊。张胜利立刻上前一步,挺直了腰板,对着王超,更是对着王建国和李秀兰,声音洪亮而诚恳:“王叔,婶子,超儿!我张胜利不会说那些弯弯绕绕的漂亮话!但我心里清楚,要不是超儿拉我这一把,我这会儿还在钢厂车间里,跟着师傅后面吭哧吭哧地抡大锤、学看图纸,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出头!”
张胜利继续道:“物资局,哪怕是临时工,那也是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钻不进去的金疙瘩地方!刘科长亲口说了,只要我踏实肯干,一年后转正大有希望!这份情,我张胜利记一辈子!以后超儿有啥事,只要言语一声,我绝无二话!”
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带着工人子弟特有的直爽和重诺。张保国等儿子说完,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饱含了太多过往的艰辛和此刻的释然。
他拍了拍身边有些局促的张建军的肩膀,声音带着更深的感慨:“超儿,建国,你们是不知道啊……以前,我看着这两个半大小子,心里就跟压着块大石头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咱就是普通工人家庭,没啥大本事,就寻思着能让他们接个班,有个铁饭碗,安安稳稳过日子就知足了。可这世道,那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胜利去了钢厂当学徒,胜军眼看也到年纪了,往哪里安排?我跟他妈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茬!”
他顿了顿,目光慈爱又带着骄傲地扫过两个儿子,继续说道:“可现在好了!真是柳暗花明啊!超儿你帮胜利谋了物资局这么好的前程,他在钢厂的那个学徒工名额,按照政策,自然就由胜军顶上了!胜军现在,也是钢铁厂轧钢车间的一名正式学徒工了!虽然是接他哥的班,但那也是正经八百的工人编制,是铁饭碗!”
说到“铁饭碗”三个字,张保国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带着无比的踏实和自豪。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里能有两个儿子都拥有正式的工人身份,无疑是莫大的荣耀和保障,意味着这个家庭彻底在城市扎下了根,有了抵御风雨的底气。
“一下子,两个小子的前程都落听了!我这心里头……这块憋了这么多年的石头,总算是‘哐当’一下,落地了!”张保国用手在胸口比划了一下,仿佛真有一块石头被搬走。
他长长舒了口气,眼圈更红了,“这都得感谢你们家超儿啊!是他,一下子改变了我们老张家两个小子的命运,改变了我们一家的运道!这恩情,比山还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