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小改小革
米粉加工组的生产秩序稳定下来后,王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清楚,仅仅依靠严格的管理和低廉的加工费,加工组的发展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抗风险能力也弱。要想真正站稳脚跟,甚至在未来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在效率和品质上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改进。
夜深人静时,他再次翻开了那本《简易农机维修与改造》。这本书他之前已经粗略看过,当时更多是出于学习和了解这个时代技术水平的目的是的。如今带着明确的目标重新审视,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些讲述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小型工具改良和提升手工劳动效率的章节上。
加工组目前最大的两个痛点:一是粉皮切割的效率和质量依赖个人手艺,熟练工和生手差距明显,且长时间工作容易疲劳,导致切出的粉条宽窄不均;二是依靠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太大,晴天还好,遇到阴雨潮湿天气,晾晒时间延长,不仅影响交货,还容易导致米粉发霉或产生异味。
王超结合书中的原理和后世的一些常见思路,开始琢磨起来。切割的问题,或许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带有导向槽和限位装置的切割台?利用杠杆原理,减少对手腕力量的依赖,同时保证切割的均匀度。材料可以用木头为主,找张保国这样的老师傅,利用废旧木料和少量金属件就能制作。
晾晒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完全搞烘干设备不现实,成本和技术都不允许。但或许可以改进一下晾晒架?比如设计成可多层折叠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晾晒量;或者在天气不佳时,能否在室内搭建一个简易的、利用炭火余热(注意安全通风)的辅助烘干区?
他没有好高骛远,决定先从相对容易的切割工具改良入手。
第二天,他带着自己画的几张简陋的草图——上面用铅笔勾勒了一个带有固定刀片、可调节导向木条和按压手柄的木质切割台示意图,找到了张保国。
“张叔,您看看这个,”王超将草图铺开,“我琢磨着,咱们加工组切粉条,全靠手腕力气和经验,能不能做个这样的家伙什儿?把粉皮铺在下面,用这个带刀片的压板往下一切,旁边有木条卡着,切出来的宽窄就能一样,还省力气。”
张保国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那几张草图。他毕竟是八级钳工出身,对机械结构和工具极其敏感,一开始觉得这想法有点怪,但越看眼睛越亮。他用手比划着:“嗯……有点意思!这东西……原理不复杂,就是个带导轨的切刀!固定刀片……压板……导向槽……妙啊!这么一来,生手切出来的粉条也能差不多粗细,还快!超儿,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王超谦虚地笑笑:“我就是瞎琢磨,觉得这么干可能省点劲。具体怎么做,还得靠您这样的老师傅把关。”
“没问题!”张保国来了兴致,拍着胸脯,“木头好找,刀片也好办,厂里废旧的钢锯条磨一磨就成!导向的木条要做得精准点……这个我在行!给我两天时间,准保给你弄出个样机来试试!”
接下来的两天,张保国带着极大的热情,在王超时不时从旁“启发”一下的协助下,利用工余时间,找来废旧木料和几根报废的钢锯条,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他手艺精湛,对尺寸和角度的把握极准,做出的零件严丝合缝。
就在张保国埋头制作切割台的时候,王超的意识进入系统空间,完成了新一波的物资秒杀。这次运气不错,都是非常实用的东西:五十斤活蹦乱跳的草鱼、一百斤上好的精白面粉,以及十包散发着浓郁牛油和花椒香气的……火锅底料。
看到火锅底料,王超有些哭笑不得,这玩意儿在当下可是稀罕物,不过正好,可以用来搞一次小范围的“团建”,慰劳一下最近辛苦的几位骨干,也能拉近关系。鱼肉和面粉,则可以作为接下来对优秀小组的实物奖励,这比单纯的精神鼓励更实在。
第三天下午,一个看起来有些粗糙但结构完整的木质手动粉条切割台出现在了加工组。这东西一出现,立刻引起了所有工人的好奇围观。
王超让一个平时切粉条速度较慢的年轻女工上来试试。女工有些紧张地按照指导,将蒸好的粉皮平铺在切割台底座上,调整好导向木条的间距,然后双手握住压板手柄,用力往下一按——“唰”的一声轻响,一排宽窄均匀、断口整齐的粉条就切好了。
“哎呀!真的一样宽!”
“好快啊!比我用手切快多了!”
“还不费手腕!”
围观的工人们发出一阵惊叹,尤其是那些手艺不算顶尖的工人,眼中充满了惊喜。
张保国得意地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看着自己的作品,满脸红光。
王超又让几个不同熟练度的工人轮流试用了切割台,效果都很显着,不仅速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切割出的粉条品相高度一致,大大提升了成品率的稳定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