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众人散去。王超并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又回到了车间,他要亲眼看着这些初步的决议如何被传达和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食品加工厂的气氛明显为之一变。工人们发现,这位年轻的王副厂长几乎是“长”在了车间里。他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会停留在某个工序前,仔细观察,有时还会亲自上手试一试,询问工人操作中的困难和心得。
在米粉车间,他跟着张保国一起研究切割废料的问题,最终发现是部分刀片磨损不均以及压板力度不稳定导致的。他们调整了刀片更换频率,并改进了压板的平衡装置,废料率果然有所下降。
在豆制品车间,他虚心向何师傅请教点浆时卤水的用量和温度控制的诀窍,并让人用更清晰的刻度标记替换了原来模糊的量具。他还注意到晾晒腐竹的架子高度固定,个子矮的女工操作起来很吃力,便让张保国带人做了几个可以调节高度的架子,虽然简陋,但很实用。
质量日报制度开始实行,起初有些班组不习惯,记得马马虎虎。王超也不批评,只是把记得不清楚的日报退回,要求重写,并耐心解释记录的重要性。抽检小组的第一次突击检查,就在豆制品车间发现了一批晾晒过度、有些发脆的腐竹,王超当即要求这批产品返工,不得出厂,并对相关班组进行了批评,扣除了当天的质量分。
这件事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工人们真正意识到,新副厂长的“质量生命线”不是说着玩的,是动真格的。与此同时,第一个提出有效技术建议的工人(他改进了豆腐干压榨模具的一个小卡扣,使脱模更快更完整)得到了王超亲自颁发的一支新钢笔和五元钱奖励,并在全厂进行了表扬。这极大地激励了其他工人。
红旗评比更是激起了各班组的好胜心。为了拿到流动红旗和那点实惠的奖励(可能是几斤厂里产的米粉或豆制品,也可能是毛巾、肥皂),工人们自觉地互相监督,努力减少差错,提高效率。厂区里闲聊的人少了,专注干活的人多了,一种积极竞争、注重质量的氛围逐渐形成。
王超的这三把火——建制度、严检查、明奖罚,烧得扎实而有效。他没有搞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而是从生产管理的细微处入手,将原本有些粗放的生产流程逐渐引向规范化、精细化。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小小的抱怨,但当他坚持原则,并用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改进说话时,这些杂音便渐渐消失了。
工人们开始真正信服这位年轻的副厂长。他们发现,王超虽然要求严格,但处事公平,尊重老师傅,也愿意倾听普通工人的声音;他懂技术,但不瞎指挥,善于发现问题和调动大家的智慧去解决;他手握权力,但不谋私利,一切为了厂子的发展。
短短十几天,食品加工厂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不仅生产效率有了小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稳定性显着增强,次品率明显下降。当区工业科派人来回访时,看到的是井井有条的生产现场、详实可查的生产记录和工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外界的那些质疑和流言,并没有因为王超埋头厂务而完全消失,但在食品加工厂内部,一种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在形成。王超用他的实干和能力,初步赢得了这个集体的认可和尊重。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管理一个企业远比整肃生产纪律复杂得多,但他已经稳稳地迈出了这关键的第一步,为自己,也为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的未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七十三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