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柳暗花明
从厂务会出来,王超的心情沉甸甸的。那份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扩大生产计划,尤其是其中关于购置电动设备的设想,在现实冰冷的壁垒前碰得粉碎。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技术与认知的鸿沟,一路沉默地走回家,眉宇间笼罩着一层难以化开的郁结,连脚步都比平时沉重了几分。
母亲李秀兰正在院子里收晾晒的衣物,她一抬眼,就看到儿子低着头走进来,那副无精打采、心事重重的模样,让她心里立刻“咯噔”一下。她连忙放下手里刚收下来的床单,快步迎了上去,关切地拉住王超的胳膊。
“超儿,回来了?咋啦这是?脸色这么难看?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是不是厂里出啥事了?跟妈说说!”李秀兰的声音里充满了担忧,她现在最听不得儿子受委屈,恨不得把所有的烦恼都替他扛了。
王超看着母亲焦急的脸,不想让她过多担心,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拍了拍母亲的手背:“没事,妈,真没事。就是……就是工作上有点事儿,不太顺心,我自己琢磨琢磨就好了。”
“还不说实话!”李秀兰嗔怪地瞪了他一眼,拉着他走到院里的石凳旁,硬是按着他坐下,“啥叫不太顺心?看你这样子,肯定不是小事!是不是又有人给你气受了?是马主任?还是街道哪个领导?你跟妈说,妈虽然没啥本事,也不能看着自己儿子受窝囊气!” 她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声音不由得提高了几分。
就在这时,父亲王建国也从屋里踱了出来。他刚在屋里眯了一会儿,听到外面的动静才出来。看到母子俩坐在石凳上,儿子那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和妻子焦急的神情,他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目光,在王超脸上停留了片刻,没有立刻说话。
王超见瞒不过父母,而且心里的憋闷也确实需要倾诉,只好重重地叹了口气,把厂务会上关于扩大生产计划,尤其是购置电动搅拌设备被否决的事情,简单扼要地说了一遍。
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但说到刘副主任和吴干事质疑设备“太玄乎”、“没处买”、“风险大”,以及马主任最后那句“立足现实”时,语气里还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失落和不甘。
“……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想法是好的,也觉得确实能解决厂里的实际问题,可……唉……”王超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
李秀兰听完,虽然对那些“电动设备”、“封闭式”之类的词儿听得云里雾里,不太明白具体是啥,但看儿子这么沮丧,心就跟着疼了起来。
她连忙安慰道:“哎呀,超儿,领导们说得……说得也不是没道理啊。那没见过、没听过的洋机器,万一买回来不好使,或者贵得要死,可不就是个大麻烦嘛!咱们厂现在这样不也挺好的?米粉、腐乳都卖得红火,咱们就按老法子干,稳稳当当的,不也挺好?” 她试图用“安稳”来抚平儿子的不甘。
王超没说话,只是低着头,用脚尖无意识地碾着地上的一个小土块。他知道母亲是在安慰他,是一片好心。但他心里那股想要突破现状、想要提升效率、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劲头,却像一团不肯熄灭的火苗,在胸腔里灼灼燃烧,怎么也压不下去。这种理想受挫的无力感,比单纯的挨批评更让人难受。
一直沉默的王建国,这时突然用手在石凳上“梆梆”地敲了两下,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吸引了母子俩的注意。他抬起眼皮,看向王超,声音不高,带着老工人特有的那种沉稳和沙哑,清晰地问了一句:“超儿,你说的那个机器……你心里头,大概有个样子不?能把它画出来不?”
王超愣了一下,猛地抬起头,有些不解地看着父亲:“画……画出来?爸,您的意思是?” 他一时没反应过来父亲想做什么。
王建国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我在红星钢铁厂,跟钢铁、机器打了几十年交道。再复杂、再庞大的家伙,高炉、轧机,最开始,不也都是纸上的一张图?是人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他用烟袋杆虚点了一下,“你既然能想出那机器有啥用处,大概是怎么个动法,心里头,总该有个大致的谱吧?有个轮廓吧?”
他顿了顿,用烟袋杆指了指隔壁张保国家的方向,继续说道:“张保国,跟我在一个厂子待了半辈子。他们机修车间,他认识的那些老哥们儿,老钳工、老铆工、老焊工,哪个不是手艺精得很的老把式?这些人,可能说不出了个大道理,但你要给他们一张能看明白的图,告诉他们你想做个啥东西,干啥用,他们就能凭着手上的功夫,给你敲打出来!”
王建国的语气渐渐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昂扬:“你要是真能画个大概的样儿出来,不用多精细,但得把哪块是干啥用的标明白。我豁出这张老脸,去厂里找找领导,看能不能从废料堆里,弄点合适的边角料出来。废钢、废铁,剩下的料头,这些东西,堆在那儿也是堆着,不值几个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