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韩雍:留“白纸黑字”,防坑硬招!
南唐烈祖(李昪)镇守建业时,义父义祖(徐温)在广陵去世,烈祖打算去奔丧。康王(徐温之子)和其他公子对烈祖的谋士周宗说:“听说兄长你那边家国事务繁多,该克制私情、简化礼节,不用辛苦渡江来奔丧了。”
周宗觉得康王这话不像真心的,坚持要他写封亲笔信,好给烈祖留个凭证。康王找借口说事情匆忙没准备,周宗直接从袖子里掏出笔,又让手下找纸,最后拿到一张旧茶贴,逼着康王写。康王没办法,只好写道:“希望你在东府(建业)祭奠就行,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二兄别把奔丧放在心上。”
第二年烈祖去广陵朝见,康王和其他公子果然拉着烈祖的手大哭,诬陷他没把奔丧当回事,百般指责,想让旁人觉得烈祖不孝。烈祖掏出康王当年写的信,康王当场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韩雍:靠“木几手书”躲过诬陷
韩雍巡视江西时,突然有人报告宁王的弟弟某王来了。韩雍假装生病,请求稍等片刻(边批:已经猜到对方没安好心),偷偷派人火速通知三司(地方行政机构),还让人找了一张没上漆的白木几。
韩雍撑着病体匍匐迎接,某王进来后,就说自己哥哥(宁王)要谋反。韩雍故意说自己生病听不清,让他写下来。某王要纸,手下人就抬来白木几,某王详细写下谋反的情况后离开。
韩雍把这事上报朝廷,朝廷派人调查,却没找到证据。当时某王和哥哥已经和好,根本不提之前的话。调查的人回来后,朝廷反而定了韩雍“离间亲王”的罪,派人把他押解回京。韩雍拿出某王在白木几上的亲笔书写,才洗清罪名,被释放。
【管理智慧】
一、周宗:逼康王写“奔丧劝退信”,烈祖靠它躲过“不孝”诬陷
南唐烈祖(李昪)镇守建业时,义祖(徐温,烈祖养父)在广陵去世,烈祖本来打算亲自去奔丧。康王(徐温之子)和其他公子却对周宗说:“听说兄长你那边家国事多,还是克制下情绪,简化丧礼,别辛苦往西渡江奔丧了。”
周宗一眼看穿这不是康王的真心——怕烈祖奔丧时抢权,表面劝“省事”,实则想留后手。他坚持要康王写封亲笔信,给烈祖一个明确凭证。康王找借口“太匆忙,没时间写”,周宗直接从袖子里掏出笔,又让手下找纸,最后拿了张旧茶贴,逼着康王写。康王没办法,只能提笔写道:“希望兄长在东府(建业)举哀就行,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二兄别把奔丧放在心上。”
第二年烈祖去广陵朝见,康王和其他公子果然翻脸,抓着烈祖的手大哭,诬陷他“根本没把奔丧当回事,不孝不义”,想让其他人都觉得烈祖冷血。烈祖早有准备,掏出康王去年写的亲笔信,当众展开——康王瞬间脸红,再也说不出诬陷的话,烈祖就这么靠一张纸洗清了冤屈。
二、韩雍:让宁王弟写“叛兄状”,靠木几上的亲笔字脱“离间”罪
韩雍在江西巡查时,突然有人来报“宁王的弟弟某王来了”。韩雍心里咯噔一下,猜这事儿不简单,赶紧托词“生病,得缓一会儿”(边批:已经猜中几分要出事),偷偷派人去叫三司(主管部门)的人,还让人找了张没上漆的白木几。
准备好后,韩雍撑着病体跪迎某王。某王一进门就哭诉“我哥宁王要谋反”,说得情真意切。韩雍故意装作“生病听不清”,说:“我耳朵背,你说的啥我没听清,不如写下来吧。”某王要纸,韩雍手下立马把白木几抬过来,某王只能在几上详细写下宁王谋反的“罪状”,写完就走了。
韩雍赶紧把这封亲笔状上报朝廷,朝廷派使者去查,却没找到宁王谋反的痕迹。这时候某王早跟宁王和好如初,俩人都讳莫如深,绝口不提之前“告叛”的事。使者回来后,朝廷反而怪罪韩雍“离间亲王兄弟”,把他抓起来要治罪。韩雍急中生智,拿出某王在白木几上写的亲笔状——朝廷一看“白纸黑字是某王自己写的”,才知道韩雍是被冤枉的,立马放了他。
三、核心逻辑:口说无凭,白纸黑字才是“防反咬护身符”
周宗和韩雍能躲过坑,本质是看透了“人心会变,说辞会改,只有书面证据不会撒谎”——不管是康王的“口头劝退”,还是某王的“口头告叛”,没有书面记录,对方想怎么翻供就怎么翻供:
康王可以说“我没劝过,是你自己不奔丧”;
某王可以说“我没告过,是韩雍瞎编的”;
但一旦写下来,“亲笔字”就成了铁证,对方再想反咬,也只能认栽。
四、当代“周宗&韩雍式留证”案例:没书面证据,你就等着背锅
这种“靠书面证据防反咬”的思路,现在职场、合作、甚至日常沟通里都能用,没留证的人,十有八九会吃哑巴亏。
案例1:职场留“文字记录”,躲过同事甩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