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不忽视隐性负担,给“臃肿组织”敲警钟
明朝人李贤曾经针对“军官数量只增加不减少”的问题进言,说:“天地间的万物,有生长就一定有消亡。就像人要是只生不死,地球都装不下了。自古以来,立过军功的人,就算朝廷给了‘金书铁券’,承诺让他们的爵位永久传承,但只要他们的子孙犯一两次法,就会被剥夺封地;要是子孙能再立功,朝廷才会重新给他们爵位。哪有子孙接连犯罪,还不革除他们爵位的道理?”
他接着说:“现在要是一直这么‘官员只增不减’地拖下去,将来天下当官的人多、当兵的人少,百姓要供养这么多官员的俸禄,肯定会变得穷困,国家的根本也会被动摇,这事儿不能不深入考虑啊!”
冯梦龙点评:一句话点透“供养负担”的大问题
李贤的这番话,看似在说“军官数量”,实则点破了一个关键隐患——官员编制只增不减,最终会把压力全转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养不起官员,国家根基就会不稳,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国家长远稳定的大问题。
他没回避“官员世袭、数量膨胀”的敏感点,反而用“人只生不死会装不下”的通俗比喻,把“编制冗余”的危害说得直白又透彻,这种敢戳痛点、看长远的眼光,在当时特别难得。
【管理智慧】
一、李贤的“瘦身逻辑”:不是要“砍人”,是要“守平衡”
李贤反对“军官只增不减”,绝不是“跟军人过不去”,而是看透了“组织生存的核心规律”——就像一个家庭,收入就那么多,要是只添吃饭的人、不添干活的人,早晚得坐吃山空;组织也一样,编制只增不减,俸禄只涨不降,最后要么靠压榨百姓(对应企业压榨员工/客户),要么靠透支根基(对应企业负债/亏损),没有第三条路。他的逻辑拆成现代管理,就是两个核心:
1.“只生不死”必爆雷:组织容量有限,冗员会挤走实干者
李贤说“人只生不死无处着”,对应到现代就是“组织编制有限,冗员多了,实干的人就没空间”。就像一个10人的团队,本来每人管1块业务,效率刚好;要是硬加5个“只领工资不干活”的人,要么让实干者分摊更多活(导致躺平),要么让业务重叠(导致内耗),最后要么实干者走光,要么团队垮掉。
2.“爵禄能上能下”才健康:功劳要赏,但过错必须罚,不能“躺赢吃老本”
李贤说“子孙犯法除爵、立功再给爵”,对应到现代就是“绩效要挂钩,不能靠‘老资格’‘老功劳’躺平”。就像员工立了大功,该涨薪涨薪、该升职升职;但要是犯了错(比如损害公司利益、长期绩效不达标),就得降薪、调岗,甚至开除——不能因为“以前立过功”,就放任犯错,不然其他实干者会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最后没人愿意出力。
二、当代“李贤式预警”案例:没搞“动态瘦身”的组织,全栽了“冗员坑”
李贤担心的“军官只增不减”,现在企业里比比皆是——有的公司“只招不裁”,有的团队“只升不降”,最后要么成本爆炸,要么效率崩塌,全是李贤说的“邦本亏矣”的现代版。
案例1:传统制造企业“只添官不裁冗”,被成本压垮
某老牌制造企业,以前靠“国企背景”活得滋润,每年都按“领导要求”扩招,还搞“熬资历升职”——只要干满5年,不管绩效咋样,都能升个“主管”,拿更高俸禄。结果10年下来,公司里“主管比员工多”:一个车间30个工人,配了8个主管,天天要么开会扯皮,要么盯着工人“别出错”,没人管“怎么提高效率”。
更糟的是,这些主管的俸禄是工人的3倍,公司光主管工资每年就得花2000多万,而生产效率却年年降——工人觉得“干再好也不如熬资历当主管”,没人愿意创新;主管觉得“只要不犯错,就能稳拿高薪”,没人愿意担责。最后公司因为“成本太高、产品没竞争力”,只能申请破产,几百个员工失业——这就是李贤说的“民供其俸必致困穷”:组织只增不减,冗员吃掉利润,最后连根基都保不住。
案例2:互联网公司“能上不能下”,实干者全跑了
某互联网公司搞“扁平化管理”,一开始挺好,但后来为了“留老员工”,搞了个“终身职级”:只要员工干满8年,不管后来绩效咋样,都能保住“高级工程师”的职级,拿1.5倍的基础工资。结果没几年,公司里就多了一群“躺平老员工”:每天只做基础工作,不参与新项目,还说“我当年帮公司扛过KPI,现在歇会儿怎么了”。
而新来的年轻员工,明明能力强、干活多,却因为“没熬到年限”,职级和工资都比老员工低,还得帮老员工收拾烂摊子。不到半年,3个核心年轻员工就被竞品挖走,带走了3个重要项目;剩下的年轻员工也开始“摸鱼”,公司业绩直接跌了40%——这就是李贤说的“累犯罪恶不革爵”的坑:只保老资格,不看当下贡献,实干者寒心离开,组织最后只剩“空架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yq.org)智囊里的管理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