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趣味经济学课,和蔼的教授带着叶寒、秦易、许黑等几位性格各异的学生,从早八选早餐、奶茶凑满减的日常场景切入,拆解稀缺性、供求关系等核心原理。课堂上不仅追溯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对比中美“政府领航vs市场自治”的文化差异,更将易经“阴阳平衡”、心理学“理性与感性博弈”、哲学“取舍之道”融入其中。没有枯燥公式,全是对话互动与生活案例,既能让青少年读懂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更能学会用多元思维看待世界,最后还有烧脑考题等你来挑战!
“同学们,上课啦!”和蔼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容温和地看着教室里坐得笔直的六名学生——沉稳的叶寒、机灵的秦易、爱抬杠的许黑、细心的蒋尘、见多识广的周游,还有总爱琢磨的吴劫。
教室里阳光正好,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经济学是什么?”
“我知道!是赚钱的学问!”许黑率先举手,声音洪亮。
教授笑着摇头:“不全对哦。吴劫,你平时爱观察生活,说说看?”
吴劫挠挠头:“我发现妈妈买菜总挑傍晚去,说能降价;奶茶店第二杯半价总让人忍不住多买,这算不算经济学?”
“太算啦!”教授竖起大拇指,“经济学的核心,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里。今天咱们就从三个基本原理说起,还会穿插易经、心理学和哲学,看看古人的智慧、人心的规律,怎么和经济现象撞个满怀。”
一、从早餐选择读懂:稀缺性、机会成本与易经“取舍之道”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教授环顾四周,“早八赶课,你只有10元钱和15分钟,早餐选什么?A. 楼下5元的包子豆浆,5分钟搞定但味道普通;B. 街对面10元的网红三明治,好吃但要排队10分钟。叶寒,你会怎么选?”
叶寒不假思索:“选A。我早上要背单词,时间比口感重要,省下来的5分钟能多记10个单词。”
“蒋尘呢?”
蒋尘眨眨眼:“我选B!昨天就想吃三明治了,难得路过,宁愿快一点走路去学校,也要满足口腹之欲。”
教授点点头:“这就是经济学第一个核心原理——稀缺性与选择。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但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又想省时又想好吃,根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就需要‘权衡取舍’。”
“这不就是易经里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吗?”秦易突然插话,他最近在看《易经》,“易经讲‘阴阳平衡’,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平衡。”
“说得太妙了!”教授赞许道,“选择A就要放弃B的美味,选择B就要放弃A节省的时间,这种‘放弃的最大价值’,就是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这背后还藏着哲学的‘取舍之道’——人生本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没有完美选项,只有适合自己的优先级。”
许黑撇撇嘴:“那我能不能既吃包子又吃三明治?”
“当然可以,”教授笑着说,“但你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要么多带5元钱,要么早起5分钟,这就说明‘稀缺性是绝对的’,资源有限时,欲望的满足必然伴随取舍。就像易经里‘否极泰来’,没有永恒的充裕,也没有永恒的匮乏,懂得取舍才能找到平衡。”
周游补充道:“我去过美国交换,发现那边学生早餐更爱选三明治或咖啡,哪怕排队也愿意,他们好像更看重‘当下的体验’,这和咱们这边‘节省时间做更重要的事’的想法不太一样?”
“这个观察太关键了!”教授眼前一亮,“这就引出了中美经济学文化的第一个差异,咱们先记下来,后面详细说。”
二、奶茶凑满减:理性人假设、边际效应与心理学“感性博弈”
“再看第二个场景,”教授继续说道,“一杯奶茶20元,满30减10元,你们会怎么做?秦易,你这奶茶爱好者肯定有经验。”
秦易眼睛一亮:“必须凑单啊!加10元买份珍珠芋圆,总共花30元,不仅多了小料,还省了10元,太划算了!”
“这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认为,人在做决策时,会追求‘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教授解释道,“多花10元是‘边际成本’,得到小料+省10元是‘边际收益’,两者相等甚至收益更高,理性人就会选择凑单。”
“但我有时候凑单后,小料根本吃不完,反而浪费了。”蒋尘小声说。
教授点点头:“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了!经济学假设的‘完全理性’,在现实中其实很少存在。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卡尼曼就发现,人会被‘优惠’的感性认知误导,忽略‘是否真的需要’。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也是哲学里‘表象与本质’的区别——优惠是表象,需求才是本质。”
“那这和易经有关系吗?”吴劫追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2yq.org)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