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层面也不一样。”周游补充道,“我发现中国的国企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很重要,比如高铁、电网;而美国的私企占主导,比如苹果、特斯拉,政府很少插手他们的经营。”
“没错!”教授说,“中国的国企承担着国家战略任务,比如保障能源安全、建设基础设施,这是‘集体利益’的体现;美国的私企主导市场,靠创新和竞争生存,这是‘个体效率’的体现。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适应不同的国情——这就是哲学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易经‘因地制宜’的智慧。”
五、经济学发展史:从道德哲学到多元学科的演变
“讲了这么多,咱们来梳理一下经济学的历史脉络。”教授在黑板上列出时间线,“经济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最初是道德哲学的分支,核心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18-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奠定了基础,主张自由市场,就像给经济学‘搭起了框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马歇尔、瓦尔拉斯开创了新古典经济学,用数学工具细化供求理论,聚焦‘个体理性选择’,让经济学更‘精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登场,政府干预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给经济学‘补了短板’;20世纪后半叶至今,是现代多元发展,货币主义、行为经济学等分支涌现,经济学不再‘一刀切’,而是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分析。”
“教授,青少年该怎么学经济学啊?”秦易问道,“我觉得挺有意思,但怕学不会。”
“这个问题问得好!”教授笑着说,“青少年学经济学,关键是‘从生活入手,不搞复杂理论’,分三步就行:第一,练‘经济眼’——逛超市时看价格变化,规划零花钱时想取舍,就像咱们今天聊的这些场景;第二,轻量输入——读《10岁开始的经济学》《穷爸爸富爸爸·青少版》这些适龄读物,看《经济小子》动画、玩大富翁桌游;第三,小试牛刀——摆地摊卖闲置、当家庭买菜小管家,甚至在家长陪同下尝试小额理财,从实践中理解成本和利润。”
“我想试试摆地摊!”许黑眼睛一亮,“正好把我不用的玩具卖掉,看看能不能赚钱。”
“太好啦!”教授鼓励道,“实践中你会发现,定价太高没人买,太低又亏成本,这就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应用;还要算摊位费、时间成本,这就是‘机会成本’。遇到问题多思考,比看书更有用。”
六、课堂收尾:考题、思考与催更
教授看了看时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考题:“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最后留一道思考题——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免费发放口罩、调控物价,美国则更多依靠企业生产、市场定价,这两种做法分别体现了中美经济学文化的哪些差异?背后蕴含着易经、心理学或哲学的什么原理?”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叶寒在笔记本上画图分析,秦易和蒋尘讨论起口罩价格的变化,许黑则在琢磨“企业生产和政府调控哪个更高效”。
“同学们,经济学不是孤立的学问,它和易经的阴阳平衡、心理学的人心规律、哲学的思辨智慧息息相关。”教授总结道,“读懂经济学,不仅能看懂奶茶涨价、西瓜降价的现象,更能学会用多元思维看待世界。下节课咱们就围绕这道考题展开,还会邀请一位经济学博士,和大家聊聊‘青少年如何理财’,记得准时来上课哦!”
“教授,下节课什么时候更啊?”秦易迫不及待地问。
“下周三下午3点!”教授笑着说,“觉得今天的课有意思,就给个点赞,转发给身边的同学,咱们一起在生活里学经济学,用经济学读懂生活!”
点赞催更:这堂有故事、有原理、有智慧的经济学课,你get到精髓了吗?点赞收藏,下节课解锁“青少年理财实操指南”,还有神秘嘉宾答疑!评论区留下你的考题答案,抽3位同学送《魔鬼经济学·青少版》电子书!
★ 课堂核心内容总结:
1. 经济学核心原理:围绕3个生活场景展开——早八选早餐对应“稀缺性与机会成本”(资源有限需取舍),奶茶凑满减对应“理性人假设与边际效应”(追求收益≥成本,且存在感性博弈),夏天西瓜定价对应“供求决定价格”(市场自动调节平衡)。
2. 跨学科融合逻辑:经济学与易经“阴阳平衡、物极必反、因地制宜”相通,与心理学“理性与感性博弈、损失厌恶、边际效用递减”互补,更契合哲学“取舍之道、表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的思辨智慧。
3. 中美经济学文化差异:核心是“中国重政府引导+集体利益,美国重市场自由+个体效率”,具体体现在政府与市场角色(领航员vs裁判)、价值导向(共同发展vs个体机会)、日常经济行为(储蓄vs信贷消费)、企业与政策(国企担战略vs私企主创新)四个维度。
4. 经济学发展脉络:从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性选择)→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现代多元发展(货币主义、行为经济学等),核心始终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5. 青少年学习方法:练“经济眼”(观察生活现象)→轻量输入(适龄读物+趣味工具)→小试牛刀(迷你创业、家庭管家、小额理财),不搞复杂理论,侧重实践感知。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2yq.org)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