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刚褪去寒意,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却弥漫着一股比寒冬更甚的低气压。长条会议桌的尽头,发行部总监将一份排片计划表推到高浪面前,纸张划过桌面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遇见》定档4月18号,首周排片率7.3%。”总监的语气平铺直叙,听不出情绪,“这个档期竞争不算激烈,有几部好莱坞大片已经下映了,主要对手是光线的青春片和华谊的喜剧。”
高浪的手指落在“7.3%”那个数字上,指尖微微发凉。他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全国一万两千块银幕里,只有不到九百块会给《遇见》留位置,而且大多是早场或午夜场这种冷门时段。
“张总监,”他抬起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我们之前谈好的是重点发行,这个排片率是不是太低了?”
“高导,这已经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张总监叹了口气,翻开另一份报表,“你看,同期上映的《校园往事》有流量明星加持,预售已经破了千万;《笑星闯江湖》是成熟喜剧团队的作品,院线经理更愿意给排片。你们的《遇见》...恕我直言,没有卖点。”
“没有卖点?”高浪皱紧眉头,“我们有刘一菲,有陈默,故事本身也...”
“刘一菲这两年的票房号召力一直在下滑。”张总监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她上一部电影票房刚过五千万,院线对她信心不足。至于陈默老师,他的受众是文艺片爱好者,撑不起大盘。”
高浪沉默了。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部没有爆炸场面、没有狗血剧情、甚至连吻戏都没有的文艺片,确实像个异类。
“而且你们的宣传预算只有两千万,根本不够打。”张总监继续说道,“光线为了《校园往事》砸了五千万做路演,华谊买了十几个综艺的植入广告。我们能给《遇见》争取到7.3%的排片,已经是看在李局的面子上了。”
提到李建国,高浪的心里更不是滋味。那位一直看好《遇见》的老领导,上个月刚退休,现在的中影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愿意扶持新人新作的地方了。
走出中影大楼时,春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高浪却觉得比寒冬还要冷。他掏出手机想给张涛打个电话,却发现屏幕上有十几个未接来电,全是刘一菲的经纪人。
回拨过去,对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耐烦:“高导,你可算回电话了。《遇见》的排片出来了?我听说是7%?这怎么回事啊!我们家一菲多久没演电影了,就给这么点排片?”
“王姐,这是发行方的决定...”
“我不管是谁的决定!”王姐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当初接这部戏,就是看在李局说会重点推的份上。现在排片这么低,票房能好到哪里去?一菲的复出之作要是扑了,谁负责?”
高浪握着手机的手指关节泛白,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圈内的现实——演员的价值往往和作品的票房直接挂钩,一部扑街的电影,足以毁掉一个演员的上升期。
“高导,我直说了吧。”王姐的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我们已经联系了几家时尚杂志,想在电影上映前给一菲做几个专访。但前提是,你们得想办法把排片提上去,至少要到15%。不然...这些资源我们可能就要推掉了。”
挂了电话,高浪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突然觉得一阵无力。他可以在片场对投资方硬气,可以在剪辑室里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在冰冷的市场规则面前束手无策。
回到剪辑室时,张涛正对着电脑屏幕唉声叹气。见高浪进来,他赶紧把一份舆情分析报告递过去:“浪哥,你看这个。豆瓣上已经有《遇见》的条目了,下面全是唱衰的评论。”
高浪低头看去,屏幕上的评论刺眼得很:
“刘一菲?她不是早就糊了吗?还演电影?”
“小成本文艺片,一看就是洗钱的吧。”
“导演是谁?听都没听过,估计又是哪个资本的关系户。”
最扎眼的是一条被顶到前排的评论:“预测票房三千万封顶,不能再多了。”
“这些人连预告片都没看过,就在这瞎逼逼。”张涛气得想砸键盘,“我去跟他们吵!”
“别去了。”高浪按住他,声音有些沙哑,“现在争论这些没有意义。”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拍摄时刘一菲冻得通红的鼻尖,想起陈默为了演好老周反复琢磨台词的样子,想起整个剧组在雪夜里呵着白气坚持拍摄的场景...难道这些努力,最终只能换来一个“三千万封顶”的预测?
“浪哥,要不我们去找找院线经理谈谈?”张涛小心翼翼地提议,“我表舅在万达院线做区域经理,说不定能...”
“没用的。”高浪摇摇头,“院线看的是数据,是预售,是明星号召力。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2yq.org)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