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间实验室里,深夜的寂静只被机器低沉的嗡鸣和服务器散热风扇的嘶嘶声打破。莱奥·陈(Leo Chen)蜷缩在三块巨大的曲面显示屏前,眼中布满了血丝,映照着屏幕上瀑布般流泻的数据流。咖啡杯里残留的冷咖啡早已失去了提神的作用,只剩下苦涩。
作为量子信息工程领域崭露头角的研究员,莱奥的官方项目是研究下一代量子通信协议的潜在漏洞。但在他个人加密的服务器分区里,运行着另一个项目,一个源自他童年好奇、如今近乎痴迷的追寻——“银莲花协议:分布式意识网络的残余分析与重建可能性研究”。
“银莲花网络”,一个在官方科技史中仅存在于边缘阴谋论和几篇语焉不详的退役军方报告中的名词。传说它是冷战时期某个未被公开承认的、旨在创建非物理连接意识通讯网络的绝密计划,最终因“技术不可行性”和“不可预见的神经副作用”而终止。但莱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据称是该计划遗留下来的部分硬件设计图和零散的数学框架。他被其精妙绝伦、远超时代的构想深深吸引——那并非基于传统的电磁波,而是试图利用一种假想中的“意识共振频率”,在特定个体间建立直接的信息连接。
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试图从那些残缺的蓝图和数学模型中逆向工程,甚至自己搭建了几个简陋的探测器,试图在城市的背景噪音中,捕捉那传说中的“银莲花频率”。
这听起来很疯狂,他知道。但他的直觉,一种近乎本能的信念,告诉他这不是空想。直到一周前,他的一个自制传感器节点——一个被他伪装成老旧路由器、非法放置在卡姆登区一个废弃变电箱里的设备——传回了一段持续了约1.7秒的异常信号。
不是任何已知的电磁波谱信号,其波动模式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非随机相干性,仿佛……某种有序的思维涟漪。更令他震惊的是,信号的核心频率特征,与他根据“银莲花”资料推算出的理论共振频率,吻合度高达91.3%。
此刻,他正在反复分析那段1.7秒的信号记录。信号极其微弱,淹没在伦敦庞大的电子噪音海洋中,如同一声遥远的叹息。但他强大的算法正在一点点剥离干扰,试图还原其本质。
“来源定位……模糊。”他喃喃自语,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出城市地图,几个可能的区域被高亮出来,范围依旧很大,覆盖了伦敦中心区的数个街区。“信号衰减模型显示,源点可能具有瞬时脉冲特性,或者……存在某种我无法理解的物理屏蔽。”
他将信号片段进行频谱展开,试图寻找调制在其中的信息。没有传统的编码模式,没有0和1的比特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接近于……情感基调或抽象概念的波形结构。一段持续的、代表“混乱叠加”和“结构应力”的频率包络,其强度在信号末尾达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然后骤然消失。
这种“描述性”而非“叙述性”的信号特征,让他想起了自己正在研究的量子意识理论中的某些假设——在意识的底层,信息可能并非以语言或图像存储,而是以更基础的“意义单元”或“感受质”形式存在。
“这不可能……”莱奥盯着屏幕上最终还原出的、代表“现实结构应力”的鲜明频率峰值,感到一阵脊背发凉。他的探测器,似乎捕捉到了一次短暂的、涉及现实层面本身的……“扰动”?
就在这时,他设置在贝克街附近区域、灵敏度最高的一个传感器节点,传回了新的实时数据。不是之前那种微弱的残余信号,而是一次清晰的、虽然短暂但强度高出数个数量级的主动脉冲!
脉冲的核心频率与之前的残余信号同源,毫无疑问属于“银莲花”体系。但这一次,信号中携带的“信息”清晰得多。那是一组快速变化的、代表“坐标定位”、“历史图层调用”以及强烈的“观察者焦点”的复合频率。
莱奥猛地从椅子上坐直,睡意全无。他的目光死死锁定了地图上那个此刻变得无比清晰的光点——贝克街221B。
那里有什么?是谁,或者什么东西,正在主动使用,或者至少是触发了与“银莲花网络”同源的技术?而且,这信号所描述的“历史图层调用”……难道与他之前捕捉到的“现实结构应力”有关?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诞的猜想在他脑海中成型。或许,“银莲花网络”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休眠了,或者转换了形态。而它所连接的,或许不仅仅是人类意识,而是某种更深层、更基础的东西——维系现实结构本身的某种“场”?
他需要去那里。必须去。这不仅是为了验证他的研究,更是为了解答一个突然变得至关重要的问题:那个脉冲的来源,是危机的征兆,还是……解决他所探测到的“现实应力”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夜的第七章雾中协奏曲请大家收藏:(m.2yq.org)夜的第七章雾中协奏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