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室的空调在凌晨两点发出轻微的嗡鸣,冷气顺着林昭昭裸露的脚踝爬升,激起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
她蜷在转椅里,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成一方幽蓝的小湖,映出她瞳孔里跳动的数据流。
她盯着微博热搜榜,“邓伦 痛哭”四个字像团火,在第三位猛然蹿升至第一,连带“明星也有软肋”的话题阅读量正以每秒百万的速度疯涨,数字翻滚的声响仿佛在耳边炸开。
“昭昭姐,”小禾端着热可可的手在抖,杯沿撞在操作台上,发出清脆的“叮”一声,热气扑上她的脸颊,又迅速被空调冷风卷走,“那个营销号又发了新动态,说您是‘情感操控师’……”
林昭昭没抬头,拇指划过评论区,指尖传来屏幕微弱的震颤。
营销号配的九宫格里,邓伦滑坐在地的画面被截成扭曲的表情包,像素颗粒像针尖扎进视网膜。
最上面一条高赞评论刺得她眼睛发疼:“密室逃脱玩成情感绑架?设计师怕不是拿了剧本费?”——那行字像被刻进玻璃,反着光,灼得她太阳穴突突跳动。
手机突然震动,是黄薇的视频通话。
主编导的脸挤在屏幕里,背景是电视台亮如白昼的办公室,荧光灯的频闪在她镜片上划出冷白的光痕:“沈知白的团队刚联系我们,说半小时后要开记者会。”
林昭昭的睫毛颤了颤,喉间泛起一丝铁锈味——那是她紧张时咬破口腔内侧的旧伤在提醒她。
她记得沈知白,那个总穿着熨烫笔挺衬衫的心理学博士,三个月前在行业论坛上用激光笔指着她的设计稿,红点像血滴在图纸上:“情感共鸣?不过是利用创伤记忆的廉价刺激。真正的心理干预,必须在可控范围内。”
“他说要控诉你诱导表演。”黄薇的声音压得很低,像贴着耳膜说话,“还说有证据——密室指令日志。”
监控室的顶灯突然闪了闪,电流“滋”地一响,像某种警告。
林昭昭起身走向资料柜,指尖划过一沓沓手写设计稿,纸页边缘划过指腹,留下细微的刺痒。
她抽出一个银色U盘,金属外壳冰凉,贴着皮肤时激起一阵战栗。
“让小禾把昨天的监控原始录音导出来。”她的声音很轻,却像敲在钢板上,余音在空荡的房间里嗡嗡回荡,“我要在他记者会开始前,发在‘声音传递站’。”
两分钟后,U盘插入主控台,进度条缓缓爬升。
当上传完成的提示音响起,林昭昭摘下耳机,转身走向操作台。
凌晨三点十七分,沈知白的记者会准时开始。
他站在蓝底白字的“心镜工坊”背景板前,镜片后的目光像手术刀,切割着台下每一寸空气。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我必须指出——某些密室设计者,正在用逝者的情感做流量燃料。”
大屏幕亮起所谓的“密室指令日志”,滚动的时间轴上,23:17分有行醒目的记录:“远程触发B-7号音频文件”。
“B-7号文件是什么?”沈知白推了推眼镜,镜框压出鼻梁一道红痕,“根据我们的调查,那是一段经过AI修复的儿童哼唱——正是邓伦已故妹妹的声音。”
台下闪光灯炸成一片,快门声如暴雨倾盆。
有记者举手:“所以林昭昭女士是刻意用逝者的声音刺激嘉宾?”
“这不是设计,是情感暴力。”沈知白的语气里带着痛心疾首,声音在扩音器中微微失真,“心理干预需要专业边界,而不是利用观众的共情欲……”
他的话被前排一阵低呼打断。
记者们突然低头看手机,有人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设备。
林昭昭的“声音传递站”更新了一条动态:一段37秒的音频,附带一张带时间戳的系统日志截图。
音频里,背景是监控室低沉的电流声,混着陈小满急促的耳语:“他开始踱步了。”接着是林昭昭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拂过耳廓:“播放B-7号环境音。”
音频切到文件管理系统的录音——B-7号文件的命名清晰可闻:“风穿走廊的回响(白噪音测试版)”。
下一秒,系统自动生成的日志以语音播报形式响起:“检测到目标对象脑波β波异常活跃(压抑值92%),触发记忆匹配程序。匹配度最高音频:童年哼唱片段(来源:用户云盘未加密文件,已通过《情感数据使用协议》授权)。”
记者会现场一片哗然,惊呼声、抽气声、椅子拖动的摩擦声混作一团。
沈知白的喉结动了动,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讲台边缘,木屑扎进指甲缝的刺痛让他微微一颤。
林昭昭没看直播。
她站在“昭心密室”的操作台前,身后是小禾、陈小满和黄薇。
墙上的电子屏跳动着绿色数据,那是新调试的“情绪共振模板”——邓伦案例里,他脚步停顿的0.3秒、心率攀升的曲线,都被转化成了代码,像心跳般规律闪烁。
“从今天起,”她转身看向团队,发梢扫过锁骨处的银戒,那是奶奶留下的,刻着“洞见”二字,金属微凉,贴着皮肤,“我们删除所有预设触发脚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密室顶流逃生指南请大家收藏:(m.2yq.org)密室顶流逃生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