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千钧汗铸广厦起,半袋银圆赤子心
这年月,一份稳定的工钱,是养家糊口的命脉,谁也不敢怠慢。
于是,大家伙儿像归巢的鸟,一个不少地回到了工地。
深秋的寒风卷过临乡政府工地的脚手架,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枯叶打着旋儿,落在工人们刚浇筑平整的水泥地面上。
李池卫师傅站在高处,望着这片倾注了众人心血的工地,心中盘算。
临乡政府催得紧,但像水电、门窗、内装这些精细活又急不来,更用不了这么多人。
他当机立断:“细卫,把人都拢回来重新分配!集中火力把收尾的笨重活清掉,给精细活腾地儿、省人工!”
汪细卫在师傅的指点下,麻利地将队伍分成几拨:一拨清运建筑垃圾,一拨做最后的墙体修整,一拨处理地面顶层防水隔热细节。
工地上再次响起了号子声、铁器碰撞声,虽已近尾声,却依然带着一种为“家”收尾的庄重感。
汪细卫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小组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勤勉。
他心中的蓝图不再仅仅是眼前的大楼,更是自家那片沙砾地上将要矗立的新居。
他尤其盯紧了水电组和保温组,自家要修房子,多学些肯定用得上。
乡里领导根据自己去县里、市里看到的新东西,对装修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卫生间、电线穿管入墙、墙上镶嵌的插座……
这些对本地老水电工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些东西见都没见过,这工该如何做?
“这东西难吗?”李师傅叼着烟,看着徒弟求知若渴的眼睛。
“说穿了,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豁然开朗!可没见过、没想过,咋捅?那就去学,一学就捅破了!”
他大手一挥,带着汪细卫和几个小组长,专程跑了一趟县里正在装修的宾馆工地。
在工地上,每个组每个人都学到了新知识:崭新的管道管线预埋走向、预埋的线盒、整齐的开关面板、新的防水知识和材料……
汪细卫看得两眼放光,心中的“新家”图纸也随之在悄然修改。
地面垫层要加高、隔潮要加厚;
墙体用红砖,电线要入墙隐藏;
整体采用框架立柱,方便后期调整;
窗户!一定要用玻璃窗!
那层薄薄的塑料膜,既挡不住寒,也留不住光。
学习时间很短,但是大家都学到了真东西,回来就开始调整施工。
时间在汗水和打拼中悄然流逝。
工地上的一件件活计被勤劳和有技巧的双手征服。
主体框架巍然耸立,刚刚盖好屋顶的瓦片,在稀薄阳光下泛着青灰的冷光。
外墙的粗粝涂层在工人们冻红的手下已经完成,像给这栋新生的建筑披上了一件朴素的铠甲。
那些粗笨的体力活,像房顶的梁瓦、地面的夯实清理、墙体的粗抹、楼层的找平和光滑处理,在工人们日复一日的汗水中,已接近尾声。
地面光洁如镜,屋顶防水层严丝合缝,青瓦鳞次栉比,外墙涂层均匀平整,让临乡的领导过来检查时都非常满意。
定制的门窗开始安装,大楼的轮廓在秋阳下愈发显得威严挺拔。
终于,李池卫从临乡政府领回了合同约定的第三笔款项:一笔除了师徒俩知晓数字的款项。
他心中已有计较:大部分工人该回家了,农闲虽至,但家里的柴火、冬藏,哪一样不需要人?
工地上也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更重要的是,该结清工钱了。
“细卫,春燕!”李师傅抱着工头们记载的账本进院子,“算账!五十多号人的工钱,一个子儿不能错!”
他把一摞皱巴巴、沾着泥灰油渍的记工本推到桌上,这些账本每天汪细卫都会检查的,但是统计又是另一回事。
杨春燕看着上面五花八门的符号、“正”字、甚至只有工头自己能懂的鬼画符,头都大了。
李师傅和汪细卫耐心地解释着每个工头的记工“密码”,三人埋头,一本本核对、记录。
汪细卫格外谨慎,每算好一本,就让工头拿回去和工人对账,有出入立刻让工头带着工人过来修正。
核算无误了,汪细卫才会让工人在自己工日下签字确认。
整整三天,从四月开工到深秋收尾的每一笔“工”,才被清晰地理清。
最后一步是算钱。
力工、技工、工头,等级分明,工资在招工的时候承诺也不一样。
这些李师傅和汪细卫心中有数,拿着核对无误的工日,李师傅算第一遍,算盘珠子拨动得飞快。
汪细卫第二次核算,用纸笔进行核对。
当最终的数目跃然纸上,汪细卫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最晚来的潘高园、杨春燕也能拿到七百左右!
早来的壮劳力,九百多是常态。
师傅这次要发出的,是沉甸甸的四万多块!
李师傅看着数字,脸上却只有如释重负的平静。
他对汪细卫说:“没有这帮兄弟淌汗,我李池卫和你就是三头六臂,也玩不转这大楼!该给的,一分不能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