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虹桥飞架连阡陌,尺素量尽千重浪
一九九一年五月八日,天光未亮,登高桥已被晨雾缭绕,远远看来,彩虹般的桥身非常壮观。
新浇的桥面还沁着露水,青灰色的水泥地像块巨大的砚台,静静卧在潺潺河流之上。
李池卫天没亮就来了,布置完现场,天已经大亮,阳光也越过山头,照在登高桥上。
他手指一遍遍抚过桥栏上雕刻的云纹,脚下这座桥那是他带着工人们连夜赶工的印记。
汪细卫跟在后头,崭新的解放鞋踩在桥面,留下浅浅的湿印。师徒俩谁都没说话,只听见河里早起的鸭群扑翅声。
乡里的领导也到了现场,随后观礼的百姓也陆陆续续的到达,现场开始热闹。
“县里领导的车队快到了!”小会计骑着二八大杠冲来,车铃铛摇得山响。
魏乡长穿着难得熨烫的中山装,正指挥人在桥头拉红绸:“左边再高点!对,就这个位置!”
现场安静下来的时候,三辆吉普车卷着尘土驶来。
宋县长下车时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笑成两道缝:“老邹,老魏,你们这是给临乡插上翅膀了啊!”
目光扫过桥面上候着的工人和围观群众,在汪细卫沾着水泥点的裤脚顿了顿。
典礼台是临时搭的木板台,铺着红绒布。县长讲话时,话筒发出刺耳的蜂鸣,惊飞了歇在电线上的麻雀。
“同志们!”宋县长的手挥过蓝色的天空,“这座桥连接的不只是两岸,更是连接党和人民的心!”
……
汪细卫站在台侧,手心全是汗,镜头闪过白光时,他下意识挺直背脊。
轮到魏乡长发言,他掏稿子的手有些抖,讲稿被风掀开一页,他赶紧压住。
汪细卫闻到乡长身上淡淡的樟脑丸味,分明是才从箱底翻出的礼服。
最意外的是请了放羊的老汉上台,老汉攥着话筒像攥羊鞭。
黝黑的脸上褶子都在发亮:“俺家十六只羊,以前蹚水病死了三只……”
声音突然哽住,台下响起零星掌声,渐渐汇成雷动。
“现在有桥了呢,不怕洪水了,感谢政府!”
老汉突然朝县长鞠躬,破毡帽掉下台子,被眼疾手快的汪细为接住。
鞭炮炸响时,烟雾弥漫,崔咏梅护着肚皮藏在了汪细能的背后。红色碎纸屑雪片般落下,粘在县长肩头,像缀了朵朵梅花。
三块石碑揭红布时,临乡众人才看清正中那块刻着建桥日期,看到自己名字或者单位的人都在咧着嘴乐。
县长抚着石碑点头:“字刻得有力道!是请县文化馆的老先生写的?”
魏乡长笑着指向李池卫:“除了登高桥三个字,都是咱们李师傅的手笔!他年轻时一手正楷可是相当的好。”
宋县长惊讶地打量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忽然郑重握住:“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车队扬尘远去时,工人们和来围观的群众都松了口气。
临乡帮忙采购东西的老万一屁股坐在水泥地上扯开衣领:“可算演完了!俺腮帮子都笑僵了。”
突然摸出个红鸡蛋塞给李池卫和汪细卫:“俺媳妇昨儿生的带把的!沾沾喜气!”
工人最后拆除了所有工棚,将东西归整好,可用的全部塞上老马的货车,没用的当地人自己拾捡回家。
工人们都坐上老马的货车车厢,返回蛟乡了,汪细卫和师傅还不能走,他们被邀请参加午宴。
李池卫则是还要去乡里结算尾款,趁着魏乡长还在这里,先把款项结清,免得到时候换了人,节外生枝。
乡里的午宴没什么吃头,汪细卫觉得和潘高园的手艺比,相差的太远,草草吃了两口,又和来敬酒的领导喝了一杯,就坐在座位上,看大家去给领导敬酒。
李池卫见临乡各单位都露过脸后,他才拉着汪细卫,两人端着酒杯,汪细卫手里还拿着一瓶西凤。
李池卫笑着对县长弯腰:“难得见到县老爷,今天借着临乡的酒,敬我们县老爷一杯,感谢领导对我们平民的照顾。”
县长笑着说道:“老李啊,你别乱说话,我们就是人民公仆,是为百姓服务的。”
他端起自己酒杯,酒杯里还是空的,汪细卫赶紧上前给县长倒了个八分满,然后退到李池卫身后。
宋县长举起酒杯,和李池卫碰了一下,“我还要感谢你呢,这桥修的漂亮,看得出来是用心了,以后还要继续为乡里为县里的发展继续贡献技术和力量。”
李池卫继续弯腰,杯子保持比县长低一些,“有什么需要您说话,我是老了,我这弟子还年轻呢,您有什么事情都可以交代他去跑腿。”
李池卫说完就拉汪细卫过来,汪细卫赶紧将酒瓶放桌上,双手举着酒杯,向宋县长敬酒。
宋县长的酒杯又和汪细卫的酒杯碰了一下,“好,老李你也后继有人了,挺好,来,我顺便敬你们一杯。”
三个人都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