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时期的气候规律:中生代的温室世界
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是地质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纪,也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地球环境与现代截然不同,呈现出典型的“温室气候”特征,全球温度普遍较高,两极无冰盖,海平面大幅上升,生态系统高度繁盛。白垩纪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板块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碳循环变化以及生物演化等。通过地质记录、古气候模型和化石证据,科学家们逐步揭示了这一时期气候系统的运作方式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
白垩纪全球气候的基本特征
白垩纪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今高出约6至12°C。即使在极地地区,冬季温度也极少低于冰点,使得南极和北极发育了温带森林,而非冰川。这种极端温暖的气候状态被称为“超级温室期”或“热室期”,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驱动:
1. 高二氧化碳浓度
白垩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高于现代水平,估计在1000至2000 ppm(现今约为420 ppm)。这种高浓度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强烈的火山活动,尤其是大洋中脊扩张和大型火成岩省(如德干暗色岩)的喷发。火山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后,增强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长期保持温暖。
2. 海平面变化与海洋热储存
由于缺乏极地冰盖,白垩纪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0至200米,导致广大的浅海形成,如西欧的北海、北美的西部内陆海道。这些浅海吸收并储存了大量太阳能,进一步提升了全球温度。此外,海洋环流模式与今天不同,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度梯度较小,使得热量能更均匀地分布。
3. 板块构造与大陆分布
白垩纪期间,盘古大陆进一步分裂,南部的冈瓦纳大陆解体,北部的劳亚大陆逐渐形成现代大陆的雏形。特提斯洋横贯赤道地区,成为重要的热量传输通道。这些地理变化影响了洋流模式和季风系统,使得热带气候范围扩大,而高纬度地区也比现在温暖得多。
白垩纪气候的时空变化
白垩纪的气候并非完全稳定,而是经历了多次波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白垩世(1.45亿至1亿年前):逐渐升温的温室世界
早白垩世初期,地球刚从侏罗纪过渡而来,气候相对温暖但仍有季节性变化。随着火山活动的增强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全球温度逐渐升高。这一时期,极地地区已无永久性冰盖,但冬季仍可能出现短暂结冰现象。热带地区则常年温暖湿润,发育了茂密的雨林生态系统。
中白垩世(1亿至8000万年前):温室气候的巅峰
中白垩世是白垩纪最温暖的时期,被称为“白垩纪热室期”。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当时热带海表温度可达30至35°C,而极地海洋温度也在10至15°C之间,足以支持丰富的海洋生物。陆地上,被子植物(开花植物)开始迅速演化,并逐渐取代裸子植物成为优势类群,这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白垩世(8000万至6600万年前):逐渐降温与极端事件
晚白垩世的气候开始出现波动,整体温度略有下降,但仍比今天温暖。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是出现多次短暂但剧烈的气候变化,如海洋缺氧事件(OAE),即深海区域由于高温和停滞的洋流导致氧气含量骤降,大量有机物无法分解,形成黑色页岩沉积。此外,晚白垩世末期(约6600万年前)发生了着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KPg事件),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
降水模式与季风系统
由于全球温暖,白垩纪的水循环比现在更为活跃。热带地区全年湿润,支持了茂密的植被,而中纬度地区则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降水差异。现代季风系统的雏形可能在白垩纪就已形成,特别是特提斯洋沿岸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可能出现了季节性降雨模式。
极地地区虽然温暖,但降水模式与热带不同。南极和北极地区可能存在较长的湿润季节,支持了针叶林和早期被子植物的生长。一些化石证据表明,北极地区在夏季可能形成短暂的湖泊和沼泽环境,成为恐龙等动物的栖息地。
海洋气候与生物响应
白垩纪的海洋环境与现代有很大不同。由于高海平面,全球大部分大陆被浅海覆盖,形成了广阔的陆表海环境,如西欧的北海和北美西部内陆海道。这些浅海区域成为海洋生物(如菊石、沧龙、早期鲨鱼等)的繁盛之地。
海洋温度梯度比今天小,热带与极地海水温差不大,这使得海洋生物能够广泛分布。然而,由于洋流较弱,深海区域可能出现缺氧事件,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并形成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还可能通过碳循环的扰动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2yq.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