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哗地围上去,小雨小心摸着封面:“阿姨,这些真是给我们的吗?”阿姨蹲下来把书递给她:“当然,你看这儿还印着希望小学的名字呢。”朵朵抱着《小海龟的旅行》,趴在苏念耳边说:“老师,我要把这本书放科普角最前面,让谁都能看到。”
仪式快结束时,馆长再次上台,举着份红色文件:“今天还有个决定要宣布——青岛海洋馆正式设立‘希望小学夏令营专项’,每年暑假都邀请孩子们来参加夏令营,所有费用全免!我们还会派老师去希望小学上海洋课,带大家做实验。”
“耶!”孩子们欢呼着跳起来,几个男孩抱成一团。小雨拉着朵朵的手激动得直晃:“明年我们还能来青岛,还能看海豚表演!”陆星衍转头对苏念轻笑:“你看,之前担心的住宿问题、小雨的身体,现在都变成了惊喜。”苏念眼眶湿润地点点头——想起筹备夏令营时,两人熬夜核对名单,陆星衍说“只要孩子们开心,再累都值”,现在这句话终于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仪式后,孩子们拉着老人们坐在海边长椅上听故事。王爷爷说当年没有起重机,他们用肩膀扛木头,借煤油灯画图纸;李爷爷拿出张旧照片,上面是几间土坯房:“这是最早的希望小学,现在的学校好多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去更远的地方。”
陆星衍和父亲站在不远处,陆振明从口袋掏出折好的图纸递过来:“这是和老同事们改的分校设计图。操场旁的水池加了小循环系统,孩子们可以养鱼;科普角的架子按老木匠建议调低了,一年级孩子也能够得着。”
陆星展开图纸,指尖划过那些线条,心里暖暖的:“爸,谢谢你们这么用心。”陆振明拍拍他肩膀:“我们当年的约定是让孩子有书读;现在你的约定是让他们看见更大的世界。这个约定,咱们得一起守下去。”
傍晚孩子们在海边办“告别派对”,把照片贴进纪念册,用彩笔认真写字。小雨在海豚合影旁写:“2024年夏天,我在青岛当小讲解员,还和海豚握了手,明年要带更多同学来。”朵朵画了所有带小水池的学校,旁边写着:“希望小学分校,我们的新家,里面有好多海洋书。”
苏念和陈砚坐在旁边,陈砚忽然说:“基金会想拍希望小学的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教育的温暖,吸引更多老师来支教。下个月还有城里学生来交流,孩子们可以当小导游,讲海洋馆的故事。”
苏念惊喜道:“真的?他们早就想把经历讲给别人听了!”陆星衍凑过来笑:“到时候带城里孩子去山里捡松果做木雕,让他们也感受下山里生活。”
天色渐暗,海面泛起金光。孩子们收拾好纪念册准备回宿舍。陆星衍和苏念沿沙滩散步,咸湿的海风吹来,苏念轻声说:“还记得出发前小雨发烧,你在医院说‘千万别耽误她去青岛’,好像就在昨天。”
陆星衍望着海平面点头:“还有找不到住宿时,你说可以联系学校宿舍,我还担心条件不好,结果人家连新床单都准备了。这一路遇到太多好人,太多惊喜。”他转头认真看向苏念:“以后不管什么事,我们都一起面对,好不好?”苏念笑着点头,海风吹开她鬓角的头发,露出微红的耳根。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在火车站集合。背包里塞满礼物——小雨爸爸捎来的野核桃和红薯干、老木匠做的小木雕、还有那箱贴着“谢谢”纸条的海洋书。
火车启动时,孩子们趴在窗边朝站台上的王爷爷、图书代表和海洋馆老师挥手,直到身影缩成小黑点。陆振明从包里掏出老照片递给儿子:“这是当年我们在希望小学门口拍的。教室虽然简陋,可我们开心得很。”
照片上,年轻的陆振明穿着工装,和老同事们站在土坯房前笑得灿烂。陆星衍摸着照片边缘,忽然觉得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从父亲和老同事们手里,接过了对希望小学的约定。
“对了,”陆振明忽然笑道,“王爷爷他们说等分校建成时要来参加落成仪式,还要带当年剩的小木头,让老木匠做成摆件放科普角。”陆星衍眼睛一亮:“太好了!到时候一定把分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苏念靠在窗边,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手里捏着朵朵送的海洋书签,想起陈砚说的纪录片——她已经能想象孩子们在镜头前骄傲地讲青岛故事的模样了。
火车缓缓离开青岛,朝希望小学驶去。没人注意到陆星衍背包的设计图里夹着陈砚悄悄塞的纸条:“基金会已联系好建筑师,下月实地考察,分校建设即将启动。”也没人知道捐书人里有一位是希望小学的毕业生,如今成了出版社编辑,正把当年收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孩子。
车厢里,孩子们还在兴奋讨论明年的夏令营。小雨举着拍立得拍窗外的天空,嘟囔着:“明年要拍更多照片,贴满纪念册。”陆星衍和苏念相视而笑,心里满是期待——青岛夏令营结束了,希望小学的故事却刚翻开新篇章。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约定,关于分校、新书和更多孩子的梦想,正等着他们去实现。此刻,火车载着满满的温暖与期待,朝着洒满阳光的未来,稳稳前行。
喜欢他的温柔藏在晚风中请大家收藏:(m.2yq.org)他的温柔藏在晚风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