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IEEE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组的一次关键中间会议,在一家临湖酒店的会议室内举行。会场气氛看似平和,西装革履的委员和专家们彬彬有礼地交换着名片,寒暄问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张力。所有人都清楚,这次会议是关于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标准方向的一次重要博弈。
会议由工作组主席,一位来自美国的资深教授主持。议程进行到讨论“可信工业联盟”提交的标准提案(代号Pxxxx)时,会场的气氛明显变得凝重起来。
“可信工业联盟”的代表,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带着典型企业律师气质的中年白人,率先进行了陈述。他语调平稳,用词严谨,再次强调了工业环境对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认证性的极端要求。
“先生们,女士们,”他推了推眼镜,“工业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网络架构绝不能等同于消费互联网。开源模式固然有其灵活和创新的优点,但其开发过程的不可控、参与者背景的复杂性,都引入了不可接受的风险。我们的提案Pxxxx,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分层、可认证的安全框架,确保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层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和授权。这并非排斥创新,而是为创新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他的陈述引用了大量关于工业系统安全威胁的报告数据,并巧妙地将其与开源模式的“潜在风险”关联起来,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星火,但矛头所指,在场众人心知肚明。
随后,几位与联盟关系密切的委员相继发言,附和其观点,强调“可信”和“可控”的重要性,并建议加快Pxxxx提案的进程,尽快进入工作组草案(Working Draft)阶段。
轮到反对或质疑的声音发言时,场面一度有些沉闷。一些坚持技术中立的委员虽然觉得Pxxxx提案有过度强调控制和认证之嫌,但一时也难以从技术细节上找到强有力的反驳点。
就在这时,徐若薇代表星火科技及支持其理念的生态伙伴,举手要求发言。她今天穿着一套剪裁得体的深蓝色套装,显得沉稳而干练。她站起身,走到发言席,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主席先生,各位委员,”徐若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非常赞同刚才几位发言者关于工业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的论述。但是,我想提请诸位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安全,究竟来自于‘控制’与‘不透明’,还是来自于‘透明’与‘协作’?”
她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双方理念的核心分歧。
“Pxxxx提案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少数专家认证即安全’的假设之上。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永不犯错的专家。封闭的系统,其安全性依赖于少数人的智慧和操守,一旦被突破,其危害往往更大,且发现和修复更为困难。”
她顿了顿,引入星火的观点:“而我们相信,真正的、可持续的安全,来自于开放环境下的全球协作与持续审查。一个代码对所有人可见的系统,意味着全球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可以同时审视它,发现潜在的问题。一个活跃的开源社区,可以在漏洞被恶意利用前的极短时间内,快速响应并修复它。这种由透明性和协作性带来的‘群体免疫’能力,是任何封闭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徐若薇现场展示了一段视频和一组数据。视频正是邓康团队准备的,展示了“星火”开源社区如何在模拟漏洞被披露后,全球开发者协同作战,在72小时内完成修复的全过程。数据则来自第三方安全机构,显示主流开源基础软件的平均漏洞修复速度,显着快于同类型的闭源商业软件。
“至于Pxxxx提案中强调的认证体系,”徐若薇话锋一转,“我们担心,这可能会演变为一种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将大量富有创新能力但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排除在外,最终阻碍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活力。这难道是我们制定标准的初衷吗?”
她的发言逻辑清晰,论据扎实,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案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她站在了维护行业开放性和创新活力的道德高地上。会场内响起了窃窃私语,不少原本中立的委员微微点头,露出深思的表情。
“可信工业联盟”的代表脸色微变,立刻起身反驳:“徐女士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但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开源社区的响应速度依赖于志愿者的积极性,具有不确定性。而工业系统要求的是确定性的保障!我们的认证体系,正是为了提供这种确定性!”
双方代表就此展开了数轮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焦点集中在开源模式的安全可靠性、责任归属、长周期支持以及认证体系的必要性等问题上。支持星火观点的几位委员(主要来自欧洲和亚太地区)也纷纷加入战团,质疑Pxxxx提案的排他性和潜在垄断风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