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湖的正月还裹着寒气,檐下的红灯笼冻了层薄冰,风一吹,冰壳碰撞着发出“叮咚”的脆响,像串会发冷光的风铃。薛奶奶坐在火塘边,手里攥着团红绒线,正往块靛蓝布料上绣梅花——花瓣用的是袁姗姗寄来的北大未名湖冰融水染的线,花心嵌着几粒雪湖的红豆,在炭火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
“姗姗这丫头说,燕园的腊梅开得正好,”老人对着火苗眯起眼,线穿过布面的声音与炭火噼啪声相和,“得赶在她开学前把这‘梅香袋’寄过去,挂在她的布套模型上,让北大的园子里也飘点雪湖的味道。”作坊的窗台上,摆着个小小的鲤鱼布套,嘴里叼着片干枯的腊梅瓣,是袁姗姗去年从燕园带回来的。
北大燕园的小径上,残雪还没化尽,腊梅的暗香混着寒气钻进鼻腔。袁姗姗拖着行李箱走在石板路上,箱底的布包里传来轻微的窸窣声——里面裹着薛奶奶给的物件:用酒糟纤维缝的小锦囊,装着雪湖的冻土;半块染了米酒的棉布,说是能驱潮;还有个巴掌大的和平鸽布套模型,翅膀上别着朵雪湖的干冰凌花。
“姗姗!这里!”宿舍楼前,几个室友举着相机朝她招手,看见她怀里的模型眼睛亮了,“这就是雪湖那个会‘认亲’的布套?快让我们摸摸,是不是真带着鱼腥味!”袁姗姗笑着把模型放在腊梅树下,冰凌花在花瓣间闪着光:“是酒糟香,”她打开锦囊,冻土的凉意混着梅香散开,“薛奶奶说这土能养出‘会认路’的花,咱们种在宿舍花盆里试试?”
宿舍的书桌被阳光晒得暖洋洋,袁姗姗把模型摆在窗台上,正对着未名湖的方向。墙上新贴的春联旁边,挂着张她在雪湖拍的照片:大年初一,她和林栋、江慧玲、姜小龙围着和平鸽布套展柜,薛奶奶站在中间,手里的米酒坛正冒着白气。照片底下压着正月的课表,《生态人类学》《传统工艺研究》……每门课的空白处都画着小小的梅花,她打算把布套的故事绣进课堂笔记的边框里。
她翻开《民俗学》预习册,里面夹着片燕园的腊梅瓣,旁边记着薛奶奶的话:“正月里的物件都带着年气,布套也不例外。你看雪湖的鲤鱼布套,初一那天周围的冰化得最快,像是湖神在给它拜年。”正看着,手机震动起来,是雪湖李奶奶发来的视频——鲤鱼布套的周围漂着几个小红灯笼,是村民们用芦苇杆扎的,在冰面上晃悠悠的,像片游动的晚霞。
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暖气烘得人发困,林栋正对着电脑调试数据。屏幕上,生态项链系统的全球监测点都亮着红灯,像撒了把红豆,雪湖的位置闪烁得最急,旁边标注着“鲤鱼布套:水温3.2℃,冰层厚度0.5米”。桌角的保温杯里,泡着薛奶奶给的米酒曲,香气混着焊锡的味道,在空气里织成张奇特的网。
“林栋,雪湖又传新数据了!”姜小龙举着平板跑进来,屏幕上,鲤鱼布套的活动轨迹在湖面上画出个歪歪扭扭的“年”字,“薛奶奶说这是布套在给咱们‘写春联’,你看这笔画,多像用毛笔写的!”林栋放大轨迹图,发现“年”字的每个拐弯处,水温数据都有细微波动,“这可不是瞎画,”他指着波动曲线,“转弯时布套在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既讨了吉利,又没耽误工作——薛奶奶的巧思,比算法还精准。”
实验室的货架上,多了个特别的“年货”:用各国布套边角料拼的灯笼——热泉口的钛合金丝做了灯骨,极地的熊毛缝了灯罩,珊瑚礁的尼龙丝编了灯穗,最底下坠着雪湖的酒糟纤维做的鲤鱼坠子。“这是给来参观的中学生准备的,”林栋点亮灯笼,暖黄的光透过熊猫灯罩渗出来,“让他们知道搞科研也能有年味儿,就像薛奶奶说的,守护地球,本就是给子孙后代最好的拜年礼。”
他的笔记本上,《地球物理勘探》的公式旁,画着个简易的布套结构图,每个部件都标着“年俗寓意”:钛合金丝是“钢筋铁骨”,对应新年祈愿的“硬朗”;记忆合金是“能屈能伸”,像拜年时的弯腰拱手;就连传感器的连接线,都被他戏称为“串亲戚的路”。刚才给导师拜年时,导师指着这笔记笑:“你这哪是学术记录,分明是本‘布套年俗志’。”
南京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里,江慧玲正指导本科生给实验设备贴“福”字。窗台上的水仙开得正好,花盆里掺了点雪湖的湖泥,是薛奶奶特意让林栋捎来的,说“沾点活水气,花草也精神”。电脑屏幕上,生态项链的后台界面正播放着全球布套的“拜年视频”:挪威的磷虾布套旁堆着雪人,巴西的巨嘴鸟布套挂着彩绳,非洲的长颈鹿布套系着红绸带。
“注意看雪湖的鲤鱼布套,”江慧玲指着屏幕,鲤鱼的影子在冰面晃动,周围的红灯笼倒影随波散开,“它的传感器在记录冰层消融速度时,会自动避开村民拜年的路线——这是薛奶奶教的‘懂事’,设备也得懂人情世故。”她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用和平鸽布套边角料做的书签,每个书签上都绣着片雪花,“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夹在《生态学原理》里,翻书时就像听见雪湖的风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2yq.org)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