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西斜,晚霞将天边的云染成了瑰丽的橘红色。周怀瑾终于扫完了最后一片雪。他直起腰,看着眼前洁净如洗的广场,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他浑身酸痛,几近虚脱,精神却异常的清明与亢奋。
冯谚诰不知何时,已站在他的身后。“感觉如何?”“弟子……感觉很好。”周怀瑾的声音有些沙哑。“扫雪,扫的是地上的雪,也是心里的尘。”冯谚诰看着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你今日能静下心来,找到‘势’的门径,便是我收你为徒的第一份见面礼。记住,武学之道,不在于招式多寡,而在于对‘力’的认知。何时你能将扫帚使得如臂使指,将这广场扫得不见一丝烟火气,你的根基,便算打下了。”周怀瑾似懂非懂,但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去吧,吃饭,休息。”冯谚诰挥了挥手,“明日,继续。”“是,师父。”
周怀瑾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步走向饭堂。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影子,仿佛比他本人要更加挺拔、更加坚定。灵鹤山的第一日,他没有学到一招半式,却仿佛学到了比任何招式都更重要的东西。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周世通回到府中,将自己关在书房。他提笔,写下一封家书,寄往远在并州的大营。信中,他详细述说了周怀瑾拜师的始末。他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让那个人知道。那个人,便是当朝权倾朝野的尚书右仆射,杨素。而周世通的夫人,则在佛堂中点燃了一炷香,默默祈祷。她不求儿子名扬天下,只求他一生平安。江湖与庙堂,看似遥远,却总有千丝万缕的线,在无人知晓的暗处,悄然连接……
光阴在灵鹤山,流淌得既慢又快。慢,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枯燥。快,是因为心无旁骛的专注。转眼,半月已过。周怀瑾每日的功课,依旧是扫雪。山上的雪似乎永远也下不完,旧雪方歇,新雪又至。那柄竹扫帚,他已使得愈发纯熟。从最初的笨拙费力,到如今的圆转如意,他渐渐体会到了冯谚诰所说的“势”。他不再是单纯地用手臂挥舞,而是以腰为轴,以身为轮,呼吸吐纳间,一股微弱的气流开始在丹田凝聚,顺着经脉流转,赋予每一次挥扫一种绵长而坚韧的力量。如今的他,一扫帚下去,能将数尺见方的积雪整片掀起,轻飘飘地送到指定的位置,落地无声。整个广场的清扫时间,也从最初的一整天,缩短到了两个时辰。
这份肉眼可见的进步,让周怀瑾自己都感到欣喜。尽管他依旧未学一招具体的拳脚功夫,但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发生着某种脱胎换骨的变化。然而,这份变化,在某些人眼中,却成了刺目的沙砾。
灵鹤宫除了冯氏父女,尚有十七八名常住的弟子。他们大多是早年冯谚诰与兖姬偶尔下山游玩时,随手收留的孤儿,或是慕名而来,凭借毅力与天分通过了考验的江湖后进。莫非,便是其中之一。莫非年约二十五岁,在灵鹤山已待了近十年。他在这帮弟子里算资质平庸,不好不坏,胜在为人勤恳,做事也算踏实,因此才能留到今天。他每日看着冯谚诰指点冯嫣儿那神乎其神的武功,心中羡慕不已,却也知道自己与那天堑般的差距,倒也认命。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是这些普通弟子中的大师兄,将来或许能得师父另眼相看,传授一两手压箱底的功夫。但周怀瑾的到来,打破了他的幻想。
一个养尊处优的尚书公子,凭什么一来就能得到师父的亲自关注?每日清晨,冯谚诰都会在周怀瑾开始扫雪前,与他闲谈几句,看似说的是天气阴晴,草木枯荣,实则句句暗含武学至理。这份待遇,是他们这些记名弟子十年来都未曾有过的。更让他嫉妒的是,周怀瑾的进步神速。短短半月,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到如今气韵沉凝,举手投足间已隐隐有了高手的架势。这让苦练了十年,才勉强做到气随意走的莫非,情何以堪?人心中的嫉妒,就像潮湿角落里滋生的苔藓,一旦有了缝隙,便会疯狂蔓延。
这一日,天色放晴,冬日暖阳懒洋洋地照着,积雪融化,广场上不再需要清扫。冯谚诰便让众弟子在演武场上,各自修习基础的桩功与吐纳法门。
周怀瑾第一次站在这里,与众人一同练功,心中颇有些激动。他学着旁人的样子,扎下一个四平大马,凝神静气。然而,他这马步,虽有其形,却无其神。毕竟是初学,下盘虚浮,气息也未能完全沉入丹田。
“哼,不愧是京城来的贵公子,这马步扎得,跟青楼姑娘描眉似的,中看不中用。”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周怀瑾眉头一皱,循声望去,正是莫非。他斜倚在一旁的兵器架上,双手抱胸,嘴角挂着一丝毫不掩饰的嘲讽。几名与莫非交好的弟子,也跟着低声笑了起来。周怀瑾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火气,并未理会。他记得师父的教诲,习武先修心。这点口舌之争,若是放在心上,便是自己落了下乘。见周怀瑾不搭理,莫非自觉无趣,却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他眼珠一转,目光落在了不远处树下读书的周握瑜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湖武林榜请大家收藏:(m.2yq.org)江湖武林榜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