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下达,周握瑜被破格授予“都官司隶”一职,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冯谚诰一行也并未久留,贺喜之后便返回了灵鹤山。
周握瑜的信,如同一只携带着京城烟火气的飞鸟,越过高山,落在了清冷的灵鹤山上。信是交由周怀瑾拆阅的,他读着弟弟在信中描述的朝堂风云、官场险恶,心中既为他担忧,又感到由衷的骄傲。他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跟在自己身后、文弱清秀的弟弟,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在另一片同样凶险的战场上,挥洒着他的智慧与才情。读到信的末尾那句没头没尾的话,周怀瑾一怔,他不明白,这句“望君珍重”是说给谁听的。
此时的周怀瑾,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会扎马步的书生。近三月的苦修,让他的武功精进神速。冯谚诰见他根基已固,便开始正式传授他“百步穿杨”中的精要法门。
山上的岁月,依旧如水般流淌。周怀瑾的武功日益精进,但他很快便遇到了瓶颈。“百步穿杨”的精髓不在招式,在于以“意”御“气”,那是一种将精神与力量高度统一,以心御物的境界。周怀瑾的招式已然学得有模有样,但那份最关键的“意”,却始终缥缈难寻,仿佛隔着一层窗户纸,难以捅破。他知道,整个灵鹤宫,对此道理解最深的,除了师父冯谚诰,便是那位深不可测的冯姑娘。只是冯嫣儿性情清冷,从不在外人面前展露武功,更遑论指点他人。周怀瑾只能自行摸索。他时常在后山的竹林中静坐,试图感受风的轨迹,聆听叶的呼吸。
这一日,他在后山的瀑布前练剑。他试图模仿冯谚诰,以一片竹叶为剑,去截断那飞流直下的水幕。可无论他如何凝聚心神,那竹叶离手之后,便软弱无力,刚一触到水流,便被冲得无影无踪。他正苦思冥想,忽闻身后传来一个清冷的声音:“风无形,剑亦无形。你一心求形,早已落了下乘。你所见之风,是竹动,非风动。你心中之剑,是招式,非剑意。气随意走,意在气先。你的意,还不够纯粹。”这个清冷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身后响起。
周怀瑾霍然回头,只见冯嫣儿不知何时已立于数丈之外的一块青石上,神情淡漠。她白衣胜雪,仿佛与身后的瀑布融为了一体,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寒气。
周怀瑾连忙起身行礼:“请……请冯姑娘指点。”不知为何,面对这位比自己小五岁的少女,他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冯嫣儿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两根纤秀的手指,从他手中拈过那片竹叶。她没有看瀑布,只是静静地看着手中的叶子,仿佛在与它交流。片刻后,她屈指一弹。那片竹叶,没有发出任何破空之声,只是轻飘飘地飞了出去。它没有去截断水流,而是如同有了生命一般,贴着那狂暴的水幕边缘,逆流而上!它时而盘旋,时而穿梭,竟在那足以击碎岩石的水流中,游刃有余地飞舞着,最终,悄然落在了瀑布顶端的一块青苔上。
周怀瑾看得目瞪口呆,心神剧震。他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他一心想着“对抗”,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截断瀑布。而冯嫣儿,却是在“顺应”,是在驾驭。她将自己的“意”,与水流的“势”融为一体,看似柔弱,却无坚不摧。“多谢冯姑娘指点!”他豁然开朗,对着冯嫣儿深深一揖。
“谈不上指点。”冯嫣儿的目光悠远,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南华经》有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武道亦然。你之所学,过于求‘正’,却忘了‘辩’。万物皆有其势,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逆势而行,则寸步难行。你与其在此枯坐,不如去观那瀑布流水,或能有所感悟。”说完,她便飘然离去,不留一丝痕迹。
周怀瑾如遭雷击,呆立原地,细细品味她那番话,只觉眼前仿佛被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自那以后,冯嫣儿偶尔会在他练功时出现,有时是在月下的亭台,有时是在晨雾中的山道。周怀瑾便时常去寻冯嫣儿请教,他将自己修行中的困惑说出。二人从不谈招式,只论武理。冯嫣儿话依旧很少,往往只用几句玄之又玄的言语点拨,有时只是一个眼神,有时只是一句没头没尾的提点,却总能一针见血地切中要害,指出周怀瑾的症结所在。“你的心,还不够静。剑未出,杀意已现,落了下乘。”“你看那风,无形无相,却能摧折万物。你的剑,也该如此。”
周怀瑾天资极高,往往能从她这三言两语中,悟出极深的道理。二人之间,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交流方式。他们不谈风月,不聊家常,只谈剑,谈武,谈那玄之又玄的“道”。周怀瑾对冯嫣儿,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感激。而冯嫣儿,似乎也乐于见到这块璞玉在自己的点拨下,渐渐绽放出光华。
这种纯粹的精神交流、近乎于“道友”般的精神契合,在外人眼中,却变了味道。灵鹤宫的弟子们何曾见过他们那位冰山般冷若冰霜的少宫主,对除了她父亲之外的任何一个外姓男子如此“上心”?他们只看到,在那风景如画的后山、在那清幽绝美的景致中、在那清冷的月夜下,一个英武不凡,一个风华绝代,二人时常并肩而立,低声交谈,或论剑,或演武,身形交错间,带着一种旁人无法插入的默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湖武林榜请大家收藏:(m.2yq.org)江湖武林榜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