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可能是那个幕后传递信息之人!
这个发现如同惊雷,在朱橚心中久久回荡,颠覆了他之前许多的认知和判断。那个看起来慈眉善目、一心钻研医术、甚至有些迂腐的老太医,竟然藏着如此深的秘密?他为何要冒险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个表现出“医学天赋”的皇子?还是他本身就属于某个隐藏在宫闱深处的势力?北三所的“鬼”与他有无关联?那张“鬼已遁”的纸条,是告知,还是警告?
无数疑问盘旋,却找不到答案。朱橚深知,此刻任何轻举妄动都是致命的。杜安道的监视如同天罗地网,他自己的身体也因那次搏命的表演而真正虚弱不堪,急需休养。“慎言,待时”——纸条上的警告是对的,他必须蛰伏。
接下来的日子,朱橚真正成为了一个安静的病患。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醒来时也多是目光涣散,对周遭一切反应迟钝,喂药进食都需要乳母极耐心地哄劝。他完美地扮演着一个受创深重、神魂不稳的幼儿形象,甚至偶尔会在夜间无意识地惊悸啼哭,让守夜的宫人心疼不已。
刘纯每日都会前来请脉,眉头始终紧锁。他开的方子越发温和滋补,重在安神固本,调理元气。他的举止一如既往的恭敬谨慎,甚至因为朱橚病情的“加重”而显得更加忧心忡忡,每次诊脉都耗时极久,反复斟酌药方。
朱橚静静地观察着他。观察他搭脉时指尖的细微力度,观察他查看自己舌苔和眼神时的专注程度,观察他与云奇交谈时语气中的担忧是否真诚……然而,刘纯的表现堪称完美,那种发自内心的医者对病患的关切,以及臣子对皇子的恭敬,看不出丝毫破绽。如果不是枕下那张字条笔迹确凿,朱橚几乎要怀疑那晚的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觉。
这就是刘纯的高明之处吗?朱橚心中凛然。一个能将自己隐藏得如此之深的人,其城府和定力都远超想象。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必须万分小心。
他决定继续观察,按兵不动。他不再试图通过任何方式传递信息,甚至减少了与平安的眼神接触,彻底进入了“待时”状态。
而外界的风暴,似乎在逐渐平息。
北三所方向的喧嚣和紧张气氛一天天减弱。增派的侍卫虽然没有撤离,但巡逻的频率和警惕性似乎有所下降。偶尔能听到侍卫换防时低语“逆党……伏诛……”、“地道……封堵……”等词句,显示主要的搜捕和清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从送饭太监偶尔松懈的只言片语和云奇姑姑设法打探到的零星消息中,朱橚大致拼凑出了事件的官方版本:北三所内发现前朝余孽利用废弃密道建立的隐秘窝点,私藏火器图谋不轨,因意外导致火药爆炸,大部分逆党死于爆炸或被随后赶到的锦衣卫格杀,少数在逃者正在追捕中,地道已被彻底封死。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洞悉奸谋,化解了一场惊天危机。
这个版本真假掺半,掩盖了许多细节(例如装神弄鬼、具体的火器研发程度、是否有宫内接应等),但足以安抚朝野,稳定人心。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大案,被迅速定性、处理并逐渐淡出视野,充分展现了朱元璋掌控局面的铁腕和效率。
静思斋的封锁并未解除,但气氛不再像最初那般剑拔弩张。杜安道没有再出现,似乎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别处。监视依旧存在,但那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朱橚的身体在刘纯的精心调理和宫人的悉心照料下,也开始一点点缓慢恢复。脸色逐渐有了血色,食欲稍增,惊悸的次数也减少了。但他依旧表现得比实际恢复速度更慢一些,维持着孱弱的表象,这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为了更好地观察。
平安依旧是那个沉默的影子。他似乎彻底接受了边缘化的状态,每日除了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杂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角落里,低着头,仿佛要将自己缩进地缝里。但朱橚偶尔能捕捉到,在他低垂的眼帘下,目光扫过那些监视的太监时,会闪过一丝极快极冷的、与年龄不符的厉色。那两次濒死的经历,显然在这个少年心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悄然改变着他。
时光就在这种表面的平静和暗地的观察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已是初夏时节。庭院中的花草愈发繁茂,蝉鸣初起。
这一日,马皇后来到静思斋。她的气色比前些日子好了许多,眉宇间的忧色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疲惫后的平静。北三所风波渐息,朝局初步稳定,让她稍稍松了口气。
她看着依旧瘦弱但精神似乎稍好的朱橚,眼中充满了慈爱和心疼:“小五今日看着气色好些了。刘院使说需得慢慢调理,急不得。等你大好了,娘亲带你去坤宁宫后面的小园子玩,那里新进了几尾锦鲤,很是好看。”
朱橚配合地露出一个虚弱的、却带着些许期待的笑容。
马皇后又对云奇道:“陛下日前论功行赏,处置了北三所一案的相关人等。杜安道办事得力,擢升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更得倚重了。”她语气平淡,但朱橚能听出一丝淡淡的无奈。杜安道在此事中进一步攫取了权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洪武:医圣朱橚请大家收藏:(m.2yq.org)洪武:医圣朱橚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