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的烟火气尚未完全散去,生活的重心便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偏移。苏锐每日依旧带着青壮们或进山狩猎、或加固村防,苏工忙着指导后续的房屋建造和农具改良,赵梅则继续着她的“美食教学”,苏甜的简易医馆也开始接待零星病人。而苏文,这个家中最小的成员,却仿佛从这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中悄然隐退。
他将自己关在了新家唯一那间尚未完全布置好、但足够安静的小房间里。这房间窗户开得敞亮,正对着后院一片新栽的翠竹。一张由苏工亲手打造、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原木书桌靠窗摆放,上面整齐地摞着几本书册——那是逃荒路上拼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典籍,以及苏文自己用粗糙纸张装订的笔记簿。旁边是苏甜给他找来的一个陶罐,里面插着几支新采的、带着露水的野花,算是这简陋书房里唯一的点缀。
清晨,天光微亮,村里其他人还在沉睡,或刚刚起身准备劳作时,苏文的房间里便已响起了低沉的诵读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的声音清朗而专注,与窗外逐渐响起的鸟鸣、远处隐约的伐木声交织在一起。
赵梅轻手轻脚地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粗粮粥和一个煮熟的鸡蛋走进来,放在书桌一角,心疼地看着儿子眼下淡淡的青黑:“文儿,歇会儿,先把早饭吃了。也不急在这一时。”
苏文从书卷中抬起头,接过碗,笑了笑:“娘,我不累。童生试虽是最基础的,但也不能懈怠。咱们安顿下来不易,我得抓紧时间。” 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科举是实现他心中“改良”抱负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提升家族地位、更好地保护家人的重要手段。
苏工偶尔会抱着一卷新画的农具图纸进来,坐在旁边看一会儿,并不打扰,只是看到儿子蹙眉深思时,才会沉声提点一两句:“读书如匠人做工,既要钻得进去,也要懂得跳出来看全局。死记硬背不如理解其意。”
苏锐从外面回来,带着一身山林的气息,隔着窗户看到弟弟伏案苦读的身影,会故意放大嗓门:“嘿!咱们家未来的状元郎,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别把身子读僵了!”
苏文通常只是抬头,对他哥哥露出一个无奈又带着暖意的笑容:“锐哥,等我读完这一篇。”
苏甜则会在他读书间歇,送来一碗清热解暑的草药茶,或是几块赵梅新研究出的、不那么甜腻的糕点。她不多言,只是静静放下,有时会顺手帮他把有些凌乱的书籍整理好。
“姐,谢谢你。”苏文接过温热的茶碗。
“注意眼睛。”苏甜轻声提醒,目光落在他那用细小毛笔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那上面除了抄录的经典,还有许多他自己用现代思维做的批注和联想。
这一日,王老伯拄着拐杖,好奇地来到苏家串门,听到厢房里传来的读书声,不禁对正在院子里整理草药的苏甜和赵梅感叹:“苏工,梅娘子,你们家文哥儿,真是了不得啊。这刚安顿下来,就一头扎进书堆里了。咱们桃源村,看来不仅要出能工巧匠、神医厨神,还要出文曲星了!”
赵梅连忙客气道:“王伯您可别夸他,小孩子家,多用功是应该的。咱们这穷乡僻壤,他能读成啥样,还两说呢。”
话虽如此,她脸上却难掩骄傲。他们一家都明白苏文的目标和志向,也全力支持。这个小小的、简陋的书房,承载的不仅是苏文个人的科举梦,也寄托着全家对这个时代更深层次的介入和改变的期望。
夜幕降临,油灯被点燃。豆大的火苗摇曳着,将苏文清瘦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他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继续提笔,在一张新纸上写下:“论古今田制利弊与民生之关系……” 这是他结合一路见闻和现代知识,对自己所学进行的思考和拓展,虽稚嫩,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格局。
喜欢桃源五福逃荒路上我家全是大佬请大家收藏:(m.2yq.org)桃源五福逃荒路上我家全是大佬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