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把标签贴在竹架上,转身从包里取出手机,打开乡集网商家后台。页面加载的瞬间, 他抬头对赵铁柱说:“账号已经注册,现在就差上传产品了。”
林晓棠接过手机,点开“红薯”条目,上传了三张照片——李大山蹲在地头翻土的背影、刚挖出的红皮薯块、还有贴着标签的包装篮。他在标题栏输入:“青山四时.春之薯”,又在详请页写下一行字:“种他们的人叫李大山,种了三十八年地,没卖过一单快递 。”
赵铁柱凑过来看了一眼:“这话说得……跟诉苦似的。”
“是实话。”林晓棠抬头,“城里人买的东西,也是背后的人。”
陈默点了“提交审核”,页面弹出提示,需缴纳五百元保证金方可上架。
他没犹豫,绑了银行卡付了款。赵铁柱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忽然说,你真的把钱垫上了。
“平台认的是个人。”陈默收起手机,“咱们村还没对公账户,先甪我的名字顶着。”
林晓棠把最后一张标签折好塞进包里:“审核应该明天能过。我们得让第一批货赶在后天下单发出去。”
李大山天没亮就到了地里。他蹲在垄沟边,看着林晓棠拿扫码枪扫标签,手机立刻跳出一段视频——他自己戴着草帽,指着刚栽的薯苗说:“三月五号下种, 有机肥是自家鸡粪沤的,一亩地施了八百年。”
他愣住:“这……这真是我?”
“您说的每一句都记得。”林晓棠把手机递过去, “以后每个买红薯的人,都能看见你说话。”
李大山手指在屏幕上滑了两下,突然抬头:“那……他们会不会来找我?”
“不会。”陈默蹲下来,“扫码只能看记录,不能打电话,也不能定位。你的消息,只到‘李大山’为止。”
老人松了口气, 但还是嘀咕:“网上这玩意,真能卖出去?”
“试了才知道。”陈默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泡沫箱,“我们先发十箱试单,你挑最好的挖。”
镇上快递点的老刘听说要发生鲜,直接摆手:“没质检报告,出了事谁负责。”
林晓棠从包里拿出一沓纸,是她连夜整理的种植日志,每一页都按日期记录了施肥、除虫、灌溉情况。他又抽出一张手写的信,抬头是“致每一位买家”,落款是“青山村林晓棠”。
“我没有公章,只有这个。”她把信放在柜台上,“如果红薯有问题,我负责退钱,上门道歉。”
老刘翻了两页,抬头看她:“你这姑娘……真打算管到底?”
“种地的人信我们,我们得信到底。”
老刘沉默片刻,终于点头:“行,十箱我收了。但坏了不赔。”
第一批包裹在下午三点发出。陈默开车跟到镇上,看着快递员把箱子搬上车。回来时, 他顺路去了李大山家,把一张打印的订单 明细交到他手里。
“买家在杭州,姓张。”陈默指着金额,“卖了五斤,到手三十八块二,扣除快递和平台费,净赚八块二。”
李大山盯着那张纸,手指慢慢划过“实收金额”那一栏,没说话。
第二天上午,乡集网店铺通过审核。林晓棠把链接发到村务群,配文:“青山四时,今天开卖。”
群里安静几分钟。
赵铁柱发了个问号:“就这,没人会点的。”
陈默没回,打开私聊列表,翻到春野节期间加过的游客微信。他一条条发过去:“上次你问的土货,现在能寄到家了。老李头的红薯,现挖现发。”
有人回复:“真的?我上次就想买!”
他立刻发去优惠券,附上链接。
中午,第一笔订单来了。
下午,第二笔。
第三笔。
到傍晚,总共七单。赵铁柱站在分拣点门口,看着空了一半的竹架,摇头:“忙活三天,就这?”
陈默没说话,把订单信息打印出来,一张张夹进包裹。林晓棠在每张发货单背面加了张卡片,手写一行字:“种地的李老头说,这钱能给孙子买书包了。”
快递车来收件时,林晓棠特意叮嘱:“这一批,麻烦优先发。”
第三天早上,陈默打开后台,页面跳出一条提示:你有新订单,当前待发单93单。
他盯着数字看了三秒,立刻拨通林晓棠电话:“订单涨了,快过来。”
林晓棠赶来时,陈默正往下拉订单列表。收货地遍布上海、南京、广州,备注栏里清一色写着:“看到卡片,特意下的单。”“助农支持,不用开发票“”红薯收到了一定晒图。”
“有人把卡片拍照发朋友圈了。”林晓棠点开一个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青山四时”,跳出十几条动态。一张卡片被放大,旁边配文:“买五斤红薯,收到一封手写信,我以后每年都订。”
赵铁柱挤进来一看,猛地一拍桌子:“这不比打广告强?”
陈默立刻联系快递点,追加五十箱发货额度。林晓棠回村通知李大山准备采收,赵铁柱召集了六个闲着的青年, 临时培训打包流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请大家收藏:(m.2yq.org)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