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的硝烟与朝堂的暗斗暂告一段落,但林宸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过东北方向那片多事的土地。袁崇焕被磔杀的消息传至辽东,引发的震动远超京师。关宁军余部在总兵祖大寿带领下,虽未如历史上那般直接投敌,却也士气低落,军心浮动,对朝廷充满了不信任与怨恨。锦州、大凌河等前沿堡垒孤立无援,整个辽东防线摇摇欲坠。
更让林宸忧心的是,皇太极在退回沈阳后,并未偃旗息鼓,反而加快了整合内部、威逼蒙古的步伐,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辽西,试探明军虚实。一旦辽东有失,山海关便将直接暴露在八旗铁蹄之下,京畿再无宁日。
必须尽快稳住辽东!但经袁崇焕一事,朝廷派往辽东的经略、督师,已难获边将军心。强硬的指令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林宸知道,他必须动用那条危险的暗线了。
夜深人静,顺天府衙签押房内灯火如豆。林宸屏退左右,只留苏明远在侧。他取出一封没有署名、用特殊药水书写的密信,递给苏明远。
“苏先生,这封信,必须万无一失,送到何可纲将军手中。”林宸的声音压得极低,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何可纲,袁崇焕旧部,时任锦州守备,以勇猛善战、性情刚直着称,在关宁军中颇有声望,且对朝廷尚存忠义之心。历史上,他是在祖大寿最终降清时誓死不从而殉国的。林宸选择他作为突破口。
信中的内容,是林宸反复斟酌过的。他没有以朝廷命官的口吻下达指令,而是以一种近乎私人劝诫的语气,剖析利害:
首先,他承认袁督师之事,朝廷处置或有仓促,致使将士寒心。但笔锋一转,强调皇太极乃华夏共同之死敌,其志在吞并天下,绝非辽东汉民可依附之主。一旦辽东失守,关内亿万同胞将遭涂炭,此乃千秋罪孽。
其次,他点明当前危局,锦州、大凌河孤悬在外,若军心涣散,不战自溃,则正堕虏寇彀中。唯有上下同心,固守待援,方能保住关宁将士用鲜血换来的辽西土地,亦是对袁督师未尽事业之继承。
最后,他隐晦地传递了一个信息:朝廷已知辽事艰难,正在物色能孚众望、体恤边情之大臣前往经略。在此之前,望何将军与祖大寿等将领,能以国事为重,暂摄军务,稳守防线。朝廷绝不会亏待忠于王事之将士。
这封信,既安抚了边将的情绪,又激发了其民族大义和责任感,更给了他们一个“等待朝廷新政”的希望和台阶。林宸在赌,赌何可纲的忠勇,赌他能在关宁军内部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另外,”林宸又取出一份清单,“想办法,将这批物资,混杂在朝廷例行拨付的粮饷中,一并运往锦州。务必交到何可纲手中。”
清单上列着的,并非什么奇珍异宝,而是辽东前线急需的伤药、火绳、优质的铁料以及一批林宸通过晋商旧渠道秘密购得的、用于修复火器的工具。这些东西,比空泛的嘉奖令更能体现“体恤”之意。
苏明远深知此事关系国运,郑重地将密信和清单贴身藏好:“学生明白!定会安排最可靠的渠道,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林宸的密信悄然送往辽东的同时,朝堂之上关于辽东经略人选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各方势力都想将自己的人推上这个关键位置,互相攻讦,难以定论。
林宸并没有直接参与推荐人选。他知道,以他目前的资历和位置,贸然举荐边帅,极易引来猜忌。但他通过李国普,向崇祯皇帝传递了一个观点:辽东新败,将士惊疑,此时派往之经略,首要之务非急于求战,而在安抚军心,稳守现有疆土。其人选,需威望足以服众,性情更需坚韧沉稳,能忍辱负重。
他这番话,隐隐将那些急于“五年平辽”的激进派排除在外,为后续可能的人选铺垫了基础。
数日后,苏明远回报,密信与物资已通过一名伪装成药材商的老卒,安全送达锦州,亲手交予何可纲。据那老卒回报,何可纲看信后,沉默良久,最终对天发誓:“但有一口气在,绝不使虏骑踏过锦州!”
几乎同时,辽东也传来消息,原本躁动不安的关宁军,在祖大寿、何可纲等人的弹压下,逐渐稳定下来,虽然依旧对朝廷充满警惕,但至少停止了内讧,开始着手加固锦州、大凌河等城的防务,并多次击退了后金军的试探性进攻。
辽东风云,暂时没有向着最坏的方向滑落。
得到这个消息,林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步险棋走对了。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但他也清楚,这仅仅是暂时稳住。辽东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需要强力的后勤支持,需要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心。而这些,在如今的大明,难如登天。
“下一步,该是清理门户了。”林宸将目光从辽东地图上收回,转向了朝堂。那些在己巳之变中畏敌如虎、甚至暗中与后金有勾结嫌疑的官员,是时候清算一下了。只有内部稍微清明,才能有余力支撑外部战事。
一场新的风暴,开始在林宸心中酝酿。
---
(下一章,清算旧账,朝堂风波)
喜欢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m.2yq.org)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