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大同方向的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紫禁城,每一份都浸透着边关将士的鲜血与忠诚,也加剧着朝堂之上暗流的汹涌。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面对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只觉得那一道道墨字都化作了无形的鞭子,抽打在他焦灼的心上。
一、 平台召对,战和之争
“陛下!孙传庭、曹变蛟、尤世威等辈,拥兵自重,浪战靡饷!宣府、大同至今血战不休,伤亡惨重,却未见寸功!此非御虏之道,实乃祸国之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三谟(周延儒党羽)声嘶力竭,将前线浴血奋战贬得一钱不值,“臣闻虏酋皇太极亦有和议之意,不过欲求岁币、开马市。若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往斡旋,暂息兵戈,使我朝得以休养生息,岂不胜过这般空耗国力,徒损将士性命?”
“荒谬!”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孙传庭虽远在昌平前线督师,但其在朝中的盟友,新任兵部右侍郎林宸(协理京营戎政,暂留京城筹措粮饷)立刻出列驳斥,“张御史此言,可谓颠倒黑白,蛊惑圣听!孙督师、曹、尤诸位将军,于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血染征袍,力保边关不失,此乃不世之功!何来‘浪战靡饷’之说?至于和议,更是与虎谋皮!皇太极狼子野心,岂是些许岁币所能满足?今日许其和,明日其必索地、索权!宋室南渡之祸,前车之鉴未远!唯有战,方能求生!唯有胜,方能言和!”
“林侍郎好大的口气!”礼部侍郎王应熊阴恻恻地接口,“战?拿什么战?国库空虚,百姓困苦,前线粮饷不继,将士怨声载道!再打下去,恐虏未退而内变先起!林侍郎口口声声言战,莫非是想效仿唐时藩镇,挟寇自重乎?”这一顶“藩镇”的大帽子扣下来,可谓恶毒至极。
“王侍郎!”林宸目光如电,直刺王应熊,“前线粮饷为何不继?你我心知肚明!若非有人从中作梗,克扣拖延,将士何至于饥寒交迫,浴血苦战?至于内变,正是尔等一味主和、动摇国本,乃至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所致!不思整顿内政,铲除奸佞,反将脏水泼于忠良,是何居心?!”
“你……你血口喷人!”王应熊气得脸色发白。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主战派与主和派(实为妥协派)泾渭分明,互相攻讦,言辞激烈,几乎要将文华殿的屋顶掀翻。
端坐龙椅的崇祯,脸色变幻不定。他内心深处,何尝不想一战雪耻,重振大明国威?孙传庭、林宸等人的能力和忠诚,他也看在眼里。但国库的空虚,杨嗣昌等人不断强调的困难,以及内心深处对武将拥兵、文臣结党的恐惧,又让他犹豫不决。尤其是“藩镇”二字,更是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够了!”崇祯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带着疲惫与烦躁,“虏寇压境,尔等不为国分忧,反而在此争吵不休,成何体统!”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众臣屏息。
崇祯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首辅周延儒身上:“周先生,你身为首辅,总揽全局,对此有何看法?”
周延儒心中早有定计,此刻缓缓出列,一副老成谋国的模样:“陛下,战亦难,和亦难,此诚两难之境。然臣以为,社稷安危为重。孙传庭、林宸等忠心可嘉,然用兵之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不若……令孙传庭暂取守势,稳固宣大防线,勿要轻易浪战。同时,可遣密使,试探虏酋真实意图。若其要价不高,暂息兵戈,于我朝恢复元气,亦未尝不可。此乃万全之策。”
他这话看似中庸,实则偏向主和,并为暗中掣肘前线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崇祯沉吟良久,这“万全之策”似乎说到了他心坎里。他既需要孙传庭这样的猛将替他守住边关,又担心其功高震主,权力过大。周延儒的建议,正好给了他一个平衡的借口。
“便依周先生所言。”崇祯最终下了决心,“传旨孙传庭,固守待援,不可轻敌冒进。和议之事……容后再议。林宸,筹措粮饷,乃尔之责,需与户部通力合作,不得有误!”
“臣……领旨。”林宸心中一片冰凉,他知道,这道旨意下去,孙传庭在前线必将束手束脚,而杨嗣昌卡粮饷则有了“圣意”支持。皇帝的猜忌和摇摆,成了主和派最有力的武器。
二、 昌平大营,督师困局
圣旨很快传到昌平孙传庭的大营。
“固守待援?不可轻敌冒进?”孙传庭看着手中的黄绫圣旨,气得浑身发抖,猛地将其掷于地上,“陛下!陛下何故如此不明!虏寇攻势正盛,我辈唯有以攻代守,主动出击,方能挫其锋芒!若一味固守,坐视其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宣大必失!京师危矣!”
帐中诸将,如曹变蛟(因大同战事暂回昌平述职)、尤世威等,皆面露愤懑之色。
曹变蛟忍不住道:“督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虏寇多尔衮部正猛攻怀来,其势虽众,然久战疲惫,我军若集中精锐,出其不意,未必不能破之!若等其站稳脚跟,与宣府城外豪格部合兵,则大势去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m.2yq.org)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